1.较少见部位包括侧脑室(图1A)、颅骨内、枕骨大孔等。
2.低密度脑膜瘤(图1B)可能为囊变、脂肪变、坏死所致,这类病变有时在MRI上仍具备相对典型脑膜瘤的信号与强化特征。
3.高密度原因包括全部或大部钙化(图1C)、出血,甚至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4.间变性及恶性脑膜瘤形态不规则、骨破坏明显、可远处转移。
不典型脑膜瘤仍具有脑膜瘤的某些特点。其他肿瘤也可形似脑膜瘤(表1)。
扫码查看
《全身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
精品视频培训班
[扫码开通?永久观看]
图1不典型部位及表现的脑膜瘤
A.女,37岁。右侧三角区类圆形、明显强化肿物(白箭),轻度水肿。B.女,46岁。左额颞区低密度肿块(白箭),宽基底贴附于颅骨内板,周围轻度低密度区。增强MRI示明显强化(未列出)。C.女,53岁。左额顶区内板下不均匀高密度肿块(白箭),邻近内板增生,肿块周围中度低密度表1累及脑膜肿瘤的CT鉴别要点
肿瘤
部位
临床特点
密度
继发改变
水肿
增强扫描
脑膜瘤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等
中年女性,症状与部位有关
75%为高密度
25%可见钙化,约10%囊变
超过50%见瘤周水肿
明显及均匀强化,粗大脑膜尾征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幕下及颅多见
各年龄段
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软骨及骨来源者常钙化
可有水肿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黑色素细胞肿瘤
颅底及颈椎管
各年龄段,女性多见
高密度
可伴瘤内出血
一般无
明显强化,有脑膜尾征
脑膜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旁常见
中年女性多见
稍高密度
无钙化
无
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
垂体瘤
鞍内-鞍上
20-40岁,视力及内分泌症状
等密度及稍高密度
较大者囊变、出血,罕见钙化
无
明显强化
血管周细胞瘤
静脉窦附近
中脑,男性稍多
不均匀等低密度
可见囊变坏死
脑外者无水肿
明显及不均匀强化
转移瘤
颅底或颅顶脑膜
中老年,原发瘤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伴骨质破坏
累及脑者水肿
明显及均匀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表皮转移因子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