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CT扫描的诊断要点正常CT像上,可以见到脑实质(灰质、白质)脑沟、脑回、基底节、内囊、脑室、脑池、脑干、小脑、松果体及脉络丛钙化影等。阅读CT图像,需注意以下各点。1)正常结构的改变:如脑室、脑沟、脑回、脑池、松果体钙化影有否移位、挤压、变形、扩大或消失,灰白质界限是否清楚,左右是否对称。2)病理改变:若岀现钙化、血肿、肿瘤、炎症等病理结构改变时,则需注意以下方面:病变的部位;病变的密度,高于脑实质者称高密度,低于脑实质者称低密度,等于脑实质者称等密度,密度又有均匀性和不均匀性之别;病变界限,与正常组织是决然分明还是没有明确边界;病变边缘的形态,有否一定形状,边缘是否光滑、规则;病变周围的改变,有无水肿等低密度反应带。3)造影剂强化反应:造影强化对诊断颅内病变很有价值,造影不强化说明血供少或无血-脑屏障破坏,见于陈旧性脑挫伤、脑梗死、低度恶性的胶质瘤等。均质性强化见于脑膜瘤等。不规则的周边强化,中心呈坏死或囊变的低密度影,见于恶性胶质瘤。平滑的环形强化则见于脑脓肿或囊变的胶质瘤。多发性的强化病灶见转移瘤。强化可用以鉴别肿瘤和水肿带,强化亦可发现畸形的动、静脉血管。二、颅内肿瘤的CT表现颅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是CT,常能单独作出诊断。它明确颅内肿瘤的部位、数目和大小,显示肿瘤所致的继发变化,并且还常常能作出定性诊断。若参考典型的发病部位,特定的发病年龄,增强前后的密度特征,肿瘤的形态,则80%以上的颅内肿瘤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常见脑肿瘤的CT表现如下:1)胶质瘤:CT平扫显示肿瘤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低、等混合密度病灶,病灶较大,形态以不规则形为多见,少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伴不同程度的瘤体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显示实质部分可强化,强化形式表现为花圈状或环状。跨中线生长呈蝴蝶样表现时颇为典型。广泛侵犯半球不形成明显肿块。2)脑膜瘤:CT平扫呈等或高密度,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多伴颅骨改变及占位效应等征象。3)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大,起病快,病灶小,瘤周水肿显著,增强后病灶多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临床上有原发肿瘤史可提供线索。三、脑血管疾病的CT表现脑血管病中最多见的为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由于两者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其正确诊断非常重要。1)脑岀血:脑出血的CT特征是出血区密度增高,这很容易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形态、大小、扩散方向等。脑出血急性期的CT表现有四种:①脑实质或脑室内,呈高密度影像,CT值为60-80Hu。②血肿周围低密度影,提示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少数为血肿穿破脑室,流入下腔。③血肿与水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如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④血块堵塞脑脊液循环引起的脑积水。血肿开始时呈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发病后第4天,血肿开始溶解吸收,血肿边缘部分密度降低,边界由清晰转为不清。一般血肿于1个月时转入等密度,进而形成清晰的充满水样液的囊肿。血肿周围的脑水肿,亦呈动态改变,开始时水肿带为薄薄一层,于第2周时增厚,第2~3周时发展至高峰。此不只为血肿周围的水肿,还有血肿溶解,溶解中的血肿边缘与脑水肿合在一起,使低密度影增厚。脑水肿于第3周后开始减退。多数情况下,对脑出血患者不做增强CT。为了鉴别诊断或研究需要,进行强化造影可发现血肿周边的低密度影内环状强化,这种强化于发病后3~5周时出现率最高。研究指岀,早期强化环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而晚期是因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2)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发病后CT既可发现在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高密度影像。3)脑梗死:脑梗死的CT特征是阻塞血管供血区出现低密度影,此与脑岀血引起的高密度影形成鲜明对照。脑梗死的低密度改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常难于显示。一般在24-72小时出现,一周后,梗死区密度明显减低,低密度影变得明显,平均CT值为10~30Hu,较对侧相应部分至少降低6Hu。脑梗死范围较大者,由于伴有脑水肿,亦会产生占位效应。占位效应于发病后1~2周最明显,而后逐渐减轻,第4周后基本消退。脑梗死经水肿期、吸收期,于第4~6周转入瘢痕期,此时病灶内坏死组织被移除,最后为水样液所充填,遗留下一囊腔。由于梗死灶液化,脑组织丢失或瘢痕收缩,可使邻近脑沟、脑室增宽扩大,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有时梗死的低密度影与脑室仅仅以一薄层组织相隔。4)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依据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情况分三种类型:①无血栓的薄壁动脉瘤,CT显示圆形高密度区,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②有部分血栓的动脉瘤,CT呈现圆球形阴影,中心或偏心为高密度区,周围为高密度边,两者之间为等密度影,代表动脉瘤血栓。造影剂增强时中心和周围囊壁出现明显增强,血栓无强化,呈“靶征”。③完全闭塞的动脉瘤,CT显示为等密度影,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造影剂强化时无中心增强,但可能出现囊壁的环状增强。需要注意的是,CT显示的是动脉瘤全形,而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是动脉瘤内腔,两者在形态上完全不相同。5)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的CT表现从它的病灶、周围变化及并发出血三个方面进行观察。AVM病灶CT扫描可显示高、低及混合密度。明显曲张的血管团、附壁血栓及病灶内的胶质增生和钙化可呈斑片状或不规则高密度影,动静脉畸形及附壁血栓也可表现为低密度影,很多动静脉畸形呈混合密度;造影剂强化后,可见弧线状或树枝状的增强血管影,这有助于AVM的诊断。由于AVM的“盗血”,周围脑组织缺血引起脑萎缩。也可能是AVM出血,血肿破坏附近脑组织,吸收后留下瘢痕囊腔,均呈现脑萎缩改变。CT上出现病灶周围的低密度影,邻近脑室扩大,皮质萎缩,脑沟增宽等等。6)烟雾病:烟雾病的CT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脑萎缩、脑梗死,如基底节区、额、颞部等多发的低密度区,往往双侧同时受累;部分烟雾病临床表现为脑岀血,CT上呈形状不规则、周围有水肿带的脑内血肿,并有占位表现。在增强后,于CT上看到与脑血管造影上的异常血管网相一致的不规则点状、线状或网状血管影,多见于基底节区,则为烟雾病的特殊改变,具有诊断意义。此外,增强CT上或CTA上脑底动脉环,特别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充盈不良,也是提示烟雾病的一个特征。四、颅脑损伤的CT表现颅脑损伤于CT上出现多种改变。颅骨外头皮下软组织损伤的表现最主要的是帽状腱膜下血肿,呈现高密度影,此种高密度影常伴有凹陷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肿和脑实质损伤。在对冲性脑损伤,往往于外伤着力点出现高密度的帽状腱膜下血肿,于对冲点出现脑实质挫伤及脑内血肿。颅骨线形骨折于单纯X头颅片上即可诊断,凹陷骨折伴有其下硬膜外血肿或脑实质损伤,则只有在CT上才能迅速诊断。CT最有用的是颅底、眼眶及鼻窦的骨折,从骨折处进入颅腔0.5ml空气,也能被发现。五、颅内炎症的CT表现颅内炎症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寄生虫等。脑炎在CT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低密度影或不均匀混杂密度影;多发于颞叶、额叶等;当化脓性炎症局限化时,将成为界限清楚的脓肿,并在造影剂强化时岀现环状增强影。脑炎和脑脓肿的周围都可围绕低密度水肿带。脑膜炎的CT表现虽无特征,如蛛网膜下腔增宽及作为后期表现的脑积水和钙化;但近年的研究却发现细菌性脑膜炎和无菌性脑膜炎有不同的CT表现,使CT在各种颅内炎症性疾病中都具有不小的诊断价值。六、脱髓鞘疾病的CT表现CT的特征是白质低密度改变,但无占位表现。晚期转变为萎缩性改变。七、脑变性疾病的CT表现脑变性疾病的CT表现除了其固有的病理特征外,与疾病处于急性期还是慢性期以及患者的年龄有关。常见脑变性疾病损害有多种形式,CT特征是大脑萎缩,海马变性为主,包括Alzheimer症,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Creutzfeldt-Jacob)病;CT表现为小脑及脑干萎缩,如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症,Marie共济失调症(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症),有的系滥用酒精饮料及因霍奇金(Hodgkin)病、癌症引起;CT表现为局限性皮质萎缩,如单侧脑萎缩、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及皮克(Pick)病;CT上以基底节萎缩,如帕金森(Parkinson)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亨廷顿(Huntington)病、哈勒沃登-施帕茨(Hallervorden-Spatz)病及一氧化碳中毒症;CT表现为脑白质损害为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八、脊髓疾病的CT表现脊柱和脊髓CT检查时,当疑有脊髓血管性或肿瘤性等病变时,应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再做CT检查。如脊髓和椎管内的结构可能显示不太清楚,应做甲泛葡胺(Metrizamide)脊髓CT造影(CTM)。1)髓内肿瘤:较多为胶质瘤、室管膜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脂肪瘤。胶质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CT显示为等密度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常不强化,诊断较难。CTM可见脊髓增粗,其内可见充盈缺损,且硬膜囊不规则,结合不注射造影剂之CT表现可作出诊断。室管膜瘤和脂肪瘤,CT显示为均匀低密度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也不增强。但室管膜瘤常多发,脂肪瘤之CT值是特征,不难诊断。2)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神经纤维瘤可发生在脊髓任何节段。CT特征性表现为椎间孔扩大,脊柱内外均有瘤体,肿瘤呈哑铃状。瘤体较小时不侵及脊髓,长大明显时可见脊髓和硬膜囊移位,硬膜外间隙增宽。CTM显示尤为清晰。脊膜瘤常是在胸段脊髓。CT检查可见椎管内软组织块影,有时肿瘤内有钙化或骨化影,颇为特征。CTM呈现脊髓和硬膜囊及硬膜外脂肪均受压移位。3)髓外硬膜外肿瘤:大多为恶性肿瘤。原发者以淋巴源性肿瘤为多见,CT显示为密度不均匀影像。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受压移位,常可有椎旁软组织块影。继发者常为转移性肿瘤,邻近脊柱常有改变。脊柱CT可呈现高密度灶(成骨性肿瘤转移者),溶骨性者呈现低密度灶,亦有呈现混合密度的。4)椎间盘病变:椎间盘突出时,椎间盘后缘呈现凸面自中央突向椎管,侧突者常自一侧凸向椎管。硬膜外脂肪后移或侧移,有时脊膜囊也可移位。椎间盘突出严重时,可见硬膜外脂肪闭塞。部分病例可见椎间盘钙化。5)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的CT表现为脊髓中央管异常扩张所致,脊髓膨胀、增粗,呈圆形,其中央可见圆形低密度空腔,重者占据脊髓的1/3或1/2脊髓呈扁平形。颈脊髓空洞时常同时伴Chiari畸形,CT呈现上颈段脊髓后面或外侧面肿块影,为扁桃体下疝所致。MRI在显示此类病变时较CT优越。
CT小知识
脑内血肿体积测量
血肿体积(ml)=血肿最大截面积(cm2)×血肿层数×层厚(cm)×0.5
注意事项:
①注意单位换算,否则误差会很大;
②血肿层面的计数应该从发现明确血肿的层面开始直到血肿消失前的那一层为止;
③脑干出血时,当计算出来的血肿体积>10ml时要非常慎重,尽量再核算一次,必要时可以与临床医生沟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nmlzl/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