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幕脑膜瘤是脑膜瘤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脑膜瘤的3%-6%。小脑幕面积宽广,各部位均可发生肿瘤,但不同部位的脑膜瘤在影像学表现、手术入路等方面均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一个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选择及相关解剖问题。
术者(三博脑科):
吴斌教授,张佳栋主任,崔刚副主任医师,胡业帅博士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3岁,间断头痛、头晕2年,加重1个月。近两年曾出现1次眩晕、视物旋转伴行走不稳,后自行缓解,未再次发作。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吸烟15年。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灵敏,眼动充分,面部感觉正常,无面瘫,伸舌居中,听力正常,无后组颅神经查体异常,四肢肌力V级,深浅感觉无异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均正常,闭目难立征无异常,病理征未引出。
术前CT
术前MRI
左侧小脑幕上下可见团块状稍长T1混杂T2信号影,FLAIR高低混杂信号,边界清,幕下为主,增强后,肿瘤可见不均匀强化影。大小约27×38×43mm。
讨论
1、肿瘤性质
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断头痛、头晕。曾出现1次眩晕、视物旋转伴行走不稳。头颅CT显示肿瘤位于左侧岩骨背侧,主体部分位于幕下,幕上占小部分,可见不规则环形钙化及部分囊变,混杂密度。头颅MRI显示肿瘤有明显脑膜尾征,考虑肿瘤起源部位在小脑幕。
典型的脑膜瘤往往增强明显,且均匀一致,有钙化;而神经鞘瘤常出现囊变,增强不均匀,混杂信号,部分强化明显,钙化不多见;孤立性纤维瘤可出现信号不均,增强时部分强化明显。综合考虑,脑膜瘤可能性最大,不能完全排除孤立性纤维瘤、神经鞘瘤等可能。
2、肿瘤的分型
由于小脑幕面积宽广,肿瘤发生部位广泛,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一直扑朔迷离。最新文献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将小脑幕脑膜瘤分为三大类型,每种类型各包含两个亚类:
1)外侧型(约占51.4%):包含中部、后部两个亚类
2)内侧型(约占27.7%):包含镰幕部、窦汇部两个亚类
3)小脑幕切迹型(约占13.8%):包含前外侧部、后内侧部两个亚类
小脑幕切迹由前至后可以分为前1/3、中1/3、后1/3三段。
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是指肿瘤发生于小脑幕切迹缘附近,又包含两个亚类:
(1)前外侧型(上图中的☆),指肿瘤位于小脑幕切迹的前1/3段、中1/3段,向前到达海绵窦后缘水平,向后到达后1/3段前缘。本例患者即属于此类型。
(2)后内侧型(上图中的★),指肿瘤位于小脑幕切迹后1/3段,向前续于中1/3段后缘,向后到达窦汇前缘。
3、手术入路
对小脑幕切迹型肿瘤,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颞下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POPPEN入路等。
而对于脑膜瘤而言,由于首先要处理基底,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就要更精确。本例患者考虑为脑膜瘤,起源位于小脑幕偏前方,大部分瘤体向幕下颅后窝延伸,并向对侧、幕上生长。实性部分位于肿瘤上半部,包括幕上及向对侧生长的部分,而幕下肿瘤主要为囊实性混合成分。
对本例患者,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入路。
(1)乙状窦后入路:
可直面肿瘤主体部分,能轻松切除幕下大部分瘤体,而本例肿瘤恰恰大部分又位于幕下,似乎是最合适的手术入路。如果是神经鞘瘤,那再合适不过,但考虑到脑膜瘤需要处理基底、断血供,就未必是最合适的入路了。因为幕下肿瘤尽管切除容易,但基底未断,出血多,难以止血,且肿瘤基底位置高,需待幕下肿瘤切完后才能处理基底,且路径又长,幕上以实性成分为主,能否顺利处理基底、能否顺利切除实性肿瘤尚未可知。这本身也不符合脑膜瘤的手术原则。
(2)颞下入路:
可直面肿瘤基底,以最简洁、路径最近的方式处理肿瘤基底,断血供,恰好肿瘤实性部分位于肿瘤上半部,颞下入路正好以最近的距离切除实性部分及基底。且幕下部分肿瘤为囊实性,向上牵拉后切除并非不可能。但肿瘤下界已达桥延沟,由上往下切除难度较大,还需向上牵拉颞叶。由于肿瘤已将脑干向对侧推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增加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另外,颞枕开颅时,尽可能平中颅窝底,再磨除部分岩骨,那么切除幕下肿瘤是没问题的。
综上,本例患者最终决定采用颞下入路。
4、术中情况
常规颞枕开颅,皮瓣下缘必须到颧弓水平,简化的纵行切口不建议
骨窗要低,平中颅窝底,然后充分磨除岩骨,以减少颞叶牵拉幅度。
向下弧形切开硬膜,此时可见充分磨除岩骨非常有必要
减压后向上抬起颞叶,见到异常小脑幕,红色,血供丰富
烧灼小脑幕,然后尖刀切开。过程中出血多,考虑与肿瘤供血有关
找到小脑幕缘,剪开,可见同侧小脑上动脉
显露肿瘤(烧灼后)。见与小脑幕粘连,肿瘤起于岩骨骨嵴-山顶小脑幕,外层钙化明显
滑车神经的显露
肿瘤看似简单,却异常坚韧,外覆钙化,切除艰难。切肿瘤前缘抵达海绵窦后部,切除肿瘤时,海绵窦出血凶猛,大量海绵压迫填塞
之后转战后颅窝,该部位肿瘤囊实性,经不断瘤内减容后,向上牵拉分块切除
吴斌教授点评
首都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并兼神外七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擅长手术治疗各类颅底肿瘤、脑干肿瘤、脑深部胶质瘤、复杂动脉瘤、鞍区-下丘脑区域肿瘤(复杂颅咽管瘤及巨大垂体瘤)、儿童颅内肿瘤、脊髓肿瘤及脑深部脑脓肿。
术前影像学感觉“普通"的手术,切瘤耗用了6-7个小时。关于手术入路选择,术前考虑到肿瘤为起源于小脑幕的脑膜瘤,术中需彻底切除作为肿瘤“基底“的小脑幕,故选择颞下入路,而非经幕下入路。事实证明此种选择非常正确,从上至下的手术轴向在操作上还是非常方便顺手的。另外,术前也注意到肿瘤伴有明显钙化。术中见:肿瘤起源于岩骨嵴-山顶之小脑幕,前达幕缘,压迫脑干。受侵小脑幕之硬膜内已完全骨化为甲壳状坚硬之硬壳,若要切瘤,必先切除掀开此层“硬甲”。骨甲之下又是异常坚实或坚韧之肿瘤组织。坚韧如皮革或“板筋”,一般显微剪刀已难以奈何,尖刀亦不能轻易切割,需频繁更换刀片,以保其刃之锋利。在以上所述情形下,仅切除受累之小脑幕就已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了。肿瘤前界已达海绵窦后角,沿岩骨嵴彻底切除此处硬膜(parkinson三角底边),海绵窦后角即完全开放,海绵窦涌血凶猛,以大量明胶海绵填充止血。术前此瘤的位置形态并无特殊,未露出狰狞状。但因“温和”的外表下,藏蓄如此质地,使手术过程艰难缓慢,“蝶变”成了“超级”手术。
4、颞下入路部分相关解剖
5、术后情况
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灵敏,眼动充分,面部感觉正常,无面瘫,伸舌居中,左侧听力较术前略有下降,无后组颅神经查体异常,四肢肌力V级,深浅感觉无异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均正常,闭目难立征无异常,病理征未引出。
术后CT
术后MRI
参考文献:
1、CavalcantiDD,PreulMC,KalaniMYS,SpetzlerRF.Microsurgicalanatomyofsafeentryzonestothebrainstem.JournalofNeurosurgery.October:1-18.doi:10./.4.JNS.
2、TalacchiA,BiroliA,HasanbelliuA,LocatelliF,Surgicalmanagementof
medialtentorialmeningioma:falcotentorialandtorcular,WorldNeurosurgery(),doi:10./j.wneu..04..
3、BiroliA,TalacchiA.SurgicalManagementofLateralTentorialMeningiomas.WorldNeurosurg.;90:-9.
4、TalacchiA,BiroliA,MedagliaS,LocatelliF,MeglioM.SurgicalManagementofAnterolateralandPosteromedialIncisuralTentorialMeningioma.OperNeurosurg(Hagerstown).Nov.
5、OnoM,OnoM,RhotonALJr,BarryM.Microsurgicalanatomyoftheregionofthetentorialincisura.JNeurosurg.;60(2):-.
往期链接:
烟雾病
中脑-桥脑胶质瘤
如何选择练习用的显微器械?
如何选择平时练习用的显微镜?
如何选择平时练习用的材料?
胡业帅博士介绍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
创办并运营“Neurosurgery”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