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初曙光影像在胶质瘤诊疗全

转自

神外前沿

在胶质瘤的诊断中,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哪个更有实用价值?判断胶质瘤假性进展,影像学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放射科医生眼里的影像和临床医生有什么不同?

就这些热点问题,在3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脑胶质瘤大会领星分子专题会上,领星特邀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神外前沿对医院放射科初曙光教授进行了专访,内容如下:

影像技术在胶质瘤诊断中的作用?

初曙光:影像贯穿于胶质瘤诊疗的全过程。其中,在术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诊断。精准医学第一步是要诊断精准,诊断不准,后面的治疗就可能走偏。术中影像更多的作用是定位,帮助外科医生更精准的切除肿瘤;术后主要是用影像手段监测治疗反应,包括有无疗效和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假性进展是我们的监测范围吗?应该应用什么技术监测假性进展?

初曙光:影像是手段之一,说起来比较复杂。但的确,在胶质瘤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判断是否是假性进展常常决策后续治疗。

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也常常讲影像,但可能和影像科医生对影像特征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影像医生的优势之一是具有更多的成像原理方面的知识。

临床医生大多能发现病灶,也能够初步判断是个什么类型的肿瘤,或者在术后粗略判断是假性进展还是真进展。但我觉得他们实际上看到的信息,可能还是有一些缺失的。

临床医生可能只看到了80%的信息,剩下20%左右没有看到的信息,可能有时候确实没有什么作用,比如脑膜瘤,影像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都可以看,那这20%的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能够看到80%,甚至60%,都足以用于后面的治疗了。

但是对于有些疾病来说,那20%没有看到的,可能才是诊断最核心的特征。这部分信息,可能就是需要影像医生来看了。有人认为影像简单直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初曙光:因为术业有专攻,影像医生具有更多成像原理知识,明白影像表现的道理,从而推测病理改变。临床医生看片子只是诊疗的手段之一,他们不会深究一些细节。

所以我觉得对于胶质瘤的诊断,一定要临床医生和放射科联合起来,需要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每个人看到的都可能只是一部分信息。多学科MDT是能够让脑胶质瘤患者明显获益的。

脑膜瘤神经外科医生可以自己看,那在神经系统肿瘤中哪些类型,需要联合放射科医生一起看片子,一起诊断?

初曙光: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肿瘤,每个肿瘤长得都不一样。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这四大常见神经系统肿瘤中,最需要联合诊断的应该是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等相对诊断容易,大部分临床医生都会看,甚至比影像科医生看得深入。最难判断的就是胶质瘤,不仅是术前诊断,术后治疗评价也是比较难的。

您和神经外科医生看的有哪几个指标是不一样的呢?

初曙光:大家看的是相同的指标,但看见的东西可能不同。对于胶质瘤,大家公认最有用的MRI序列,一个是增强,一个是T2/FLAIR。比如T2/FLAIR上肿瘤和水肿都呈高信号时,临床医生可能只是看到一片白,但我们看到的这片白是有差别的,白的程度不一样、形态不一样、均匀度不一样,从而可以区分肿瘤和水肿。在这个判断上,影像科医生是优势的。但是目前一些临床医生自己看完就开始下一步治疗了,并不和影像科医生讨论。所以,虽然看的序列一样,但是大家读到的图片信息可能并不相同。

如何让放射科医生更多参与?

初曙光:学习、交流更多的是个主动的过程,MDT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有没有成功MDT的例子?

初曙光:很多。第一类是术前影像诊断发挥作用。比如有一个病例,神经外科医生在术前怀疑是胶质瘤,影像科医生读片之后考虑淋巴瘤,于是改变了手术方案,因为淋巴瘤不需要手术切除,只要活检取得病理,然后就进入放、化疗程序了。

第二类是已经手术了,但获得的组织很少,或者肿瘤已经全部坏死而获得不了有效的组织,病理打不出报告。那回过头,就需要结合影像给出一个最接近诊断,否则就治疗不下去了。这种时候,影像有点像森林,而病理像树木。

第三大类也非常有价值,就是鉴别肿瘤复发和治疗反应(包括放射性坏死),这也是神经外科最







































白癜风报销基金
外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nmlyz/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