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MR诊断一

颅内肿瘤MR诊断(一)

颅内肿瘤概况

1.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2.发病率4.5/10万人

3.依组织起源和部位分为: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脑神经和椎旁神经肿瘤、脑膜肿瘤、淋巴瘤和造血组织瘤、生殖细胞肿瘤、鞍区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颅内肿瘤MR检查的目的/任务

1.有/无肿瘤

2.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周围结构情况、远处组织情况

3.肿瘤的良、恶性

4.肿瘤可能的病理类型

5.肿瘤治疗后随访

颅内肿瘤的诊断思路

1.肿瘤与非肿瘤病变的鉴别

2.肿瘤的定位

3.肿瘤的定性

脑肿瘤与非肿瘤病变鉴别

1.肿胀性脱髓鞘

2.脑卒中病变

3.脑炎,脓肿,寄生虫

4.海绵状血管瘤

肿胀性脱髓鞘

目前归类为MS和ADEM之间的独立中间型。

对激素治疗敏感,以青少年多见

特征性表现:1.占位效应或血管源性水肿较轻。2.累及幕上,以白质为中心。3.半环形或马蹄形强化,强化环位于皮质侧。4.灌注降低。5.激素治疗后快速吸收。

非特异性影像学表现:1.胼胝体受累,应列入“蝴蝶样”病灶的鉴别诊断。2.弥散:ADC值轻度增加。3.MRS上肿瘤样波谱。

脑肿瘤与卒中鉴别

1.肿瘤MR表现类似卒中

2.肿瘤卒中样起病,多为恶性肿瘤,年龄50岁

3.肿瘤出血,侵及周围脑组织形成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4.血肿演变延迟,周围水肿持续存在并随病程发展逐渐扩大

5.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即具有特征性。不规则,离散、零乱、厚度不均匀的低信号环。

低级别胶质瘤与脑梗塞鉴别诊断

脑脓肿

脑炎早期,3-5天;脑炎晚期,4-14天

早期脓肿:常在感染后2W左右形成,包膜薄,周围有较大范围水肿。

晚期脓肿:持续大约数周至数月。脓肿壁越来越厚。周围脑组织内开始出现胶质增生,周围水肿不再加重或减轻。组织学:a中心坏死带;b炎性增生带;c胶原包膜带;d炎性增生带;e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脑水肿带。

MR脓肿壁表现为等信号,其中心为长T1长T2信号,周围为大片水肿。增强扫描出现环形强化,壁厚度基本均匀一致,内缘光滑。强化环外径略大于低信号“暗带”的外径,具有特征性。“印戒征”也有一定意义。

因使用免疫抑制剂而造成的脑脓肿,水肿轻,壁薄。

脑脓肿DWI信号

脑炎期-片状增强-DWI为等信号

包膜期脑脓肿-环形强化-脓液的高黏滞度和脓液的多细胞性,水分子弥散受限,使其DWI为均匀的高信号。

吸收期脑脓肿-中心坏死带缩小消失,被纤维组织取代,水含量减少,水分子弥散不再受限-DWI为低信号ADC值增高,需结合MRI常规影像。

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囊变胶母-环形增强-DWI为低信号

颅内肿瘤的诊断思路---定位

颅内肿瘤的诊断思路---定性

良恶性

I级:良性,手术切除可治愈;

II级:细胞异形、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可复发;

III级:核分裂活跃、退行发育、浸润生长、恶性、

IV级:伴有坏死与血管形成。

脑室内常见肿瘤

鞍区常见病变

CPA区常见病变

T1WI高信号的肿瘤

脑肿瘤的WHO分类

神经上皮组织来源肿瘤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松果体区肿瘤

胚胎类肿瘤

颅脑和脊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年WHO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

1.弥漫性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I)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

胶质母细胞瘤(IV)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II)

间变性少突胶质瘤(III)

2.其它星形细胞肿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I)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II)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III)

3.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下瘤(I);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I)

室管膜瘤(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伸展细胞型)(II)

间变性室管膜瘤(III)

4.脉络丛肿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I),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II),脉络丛乳头状癌(III)

5.其它神经上皮类肿瘤

星形母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II),血管中心性胶质瘤(I)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定义: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起源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分化好,生长缓慢,呈浸润性,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表现

典型特征

1.幕上占2/3,额叶、颞叶好发

2.幕下占1/3,脑干好发

3.灰白质区,20%累及丘脑、基底节

4.均质性肿块,临近结构扭曲、变形,灰白质界限不清

MR表现

1.长T1长T2信号

2.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高信号

3.MRSCho升高,NAA正常或降低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强化,有时鉴别困难

2.缺血:急性起病

3.脑炎:水肿,斑块样强化,扩散受限,形态不规则,急性发病

4.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

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边缘系统、基底节区不受累、急性发病、可见不规则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典型特征:

1.浸润肿块,主要累计白质,可呈点片状强化

2.额顶叶常见,儿童可累及脑桥和丘脑

3.边界欠清

MR表现:

1.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2.可累及皮质

3.DWI呈等信号

4.增强呈局限性、片状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2.胶质母细胞瘤:环形强化,坏死,出血

3.脑炎:斑片状强化,DWI高信号

4.梗死:脑回样强化

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胶质母细胞瘤

典型特征:

1.壁厚不规则强化肿块,中心坏死

2.幕上白质好发,额颞叶常见

3.边界不清,弥漫浸润的坏死性肿块

4.肿瘤沿白质纤维束累及对策半球,如胼胝体、前后联体

5.可多灶或多中心性

MR表现:

1.可见坏死、囊变、出血

2.DWI呈等或高信号(T2透过效应)

3.增强呈不规则厚壁、环形强化,也可实性,结节状强化

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较轻,一般没有坏死和囊变区,出血,无瘤周水肿或较轻,无或只有轻微增强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没有较明显的坏死,囊变也较少见。体积较小,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较轻,出血少见一些,增强率也少一些。

脑脓肿:薄壁环状强化,脓肿之壁厚薄常更均匀一些。DWI鉴别

恶性脑膜瘤:增强后多呈均匀明显强化,脑外肿瘤的征象

淋巴瘤:原发或继发,T2WI上为略低或等信号,团状强化有助于鉴别。瘤内不发生钙化,出血极少见,DWI

转移性肿瘤: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史,单发转移瘤鉴别:MRS

少突胶质细胞瘤

1.比较少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其在胶质瘤中实际比例约占25%。

2.来源于中央白质区的白质,绝大多数发生在幕上,其中额叶最多见

3.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40-60岁好发

4.WHO分级:少突(II级)、间变少突(III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混合瘤(II级)和间变混合瘤(III级)

5.少突胶质细胞瘤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多为实质性,少数可发生囊变,可浸润脑室壁并突入脑室,也可侵犯软脑膜、硬脑膜、颅骨甚至头皮。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较前者快。

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

典型特点:1.中年人,皮质或皮质下条带状钙化肿块;2.85%位于幕上,常见于额叶。

MR表现:

不能可靠的显示钙化灶,因此它对本病的定性诊断作用不如CT,肿瘤T1WI、T2WI呈混杂信号,DWI呈等信号。肿瘤边缘较清楚。注射对比剂后瘤体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轻微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瘤内多有坏死及出血,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率高,强化很明显。

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

1.星形细胞瘤:钙化少见

2.神经节细胞瘤:颞叶好发,边界清楚,囊变吉壁结节强化,钙化常见,多见于儿童、青年人

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不均匀泡状表现,不均匀轻度强化,多见于儿童、青年人

4.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幕上皮质肿块,硬膜尾征,囊变、壁结节,强化的结节位于脑表面,多见于儿童、青年人

大脑胶质瘤病GC

1.临床相对罕见,诊断比较困难,病命名及概念曾较混乱,有弥漫性胶质瘤、弥漫性脑胶质母细胞瘤病、胶质瘤样过度增生等等。

2.年依据WHO分类标准,归于来源未定的神经外胚叶肿瘤类。

3.胶质瘤细胞在大脑半球灰白质中广泛增殖,累及多个脑叶。主要在血管、神经元周围及软脑膜下呈浸润性生长,不形成局部瘤团,不破坏脑组织本身的解剖结构。肿瘤细胞多是星形细胞系列中I-II级。无强化。

临床表现:

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发展,病程长短不一,平均生存6-9个月。在6-62岁之间发病多。临床缺乏特征性,常以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偏瘫为主要表现。

大脑胶质瘤病鉴别

1.动脉粥样硬化:无占位效应,皮质不受累,脑萎缩

2.血管炎:斑片状、多灶性强化,DWI高信号

3.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单发多见

4.脱髓鞘:脑室周围常见,无占位效应,环形,半环形强化

脑膜瘤

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第二位。

病理: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细胞,附着在硬膜上,多发生在幕上,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蝶骨嵴、大脑镰、鞍结节等。

临床病程长,头痛,癫痫,局部神经症状

脑膜瘤境界清楚,包膜相对完整,部分肿瘤边缘的瘤细胞可向邻近组织呈侵袭性生长。

MR:椭圆形或圆形,少数扁平状,以广基与骨板或硬膜密切相连,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占位表现。

质地均匀,边界清楚,T1WI,T2WI等信号,肿瘤质地坚硬致密者可表现为稍长T1,短T2信号。T2WI可见肿瘤周围低信号带-纤维包膜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膜尾征

Gd-DTPA增强MR血管造影:明显的肿瘤染色,同时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受累情况,在鉴别诊断和指导外科医师手术方案方面有重要作用。

脑膜瘤鉴别诊断

硬膜转移:多灶、颅骨破坏

神经鞘瘤:CPA区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需活检

囊性脑膜瘤

其他伴有囊性变病灶鉴别

胶质瘤、转移瘤、血管网织细胞瘤:1.脑膜瘤具有特殊的好发部位,如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对于这些部位的囊性病灶应考虑脑膜瘤可能;2.囊性脑膜瘤瘤结节多较大,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而胶质瘤实质部分多呈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3.脑转移瘤囊腔多较小,常有多个病灶,原发病灶;4.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瘤结节较小,囊腔多较大。

未完待续,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nmlsh/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