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我姑姑是于萍花(化名)!她介绍我们来的。”
——“谁?”
“贵州仡佬族,脑胶质瘤的于萍花!”
——“记不清了,她现在还好吗?”
“她很好,都6年了,她还让我们问候您!”
“拿到病历,我还能回忆一下,单给我说个人名,真是分不清。”每天接诊的患者太多,袁希福院长总是搞不清谁是谁。而今天张先生提到的于萍花,他也仅只有一点印象。不过,在与家属的后续交流中,我们终于了解到了于萍花背后的故事。
7年前,身患脑瘤
于萍花(化名),仡佬族人,来自贵州,年轻时便出门打拼,后来嫁到河南新乡定居。年7月21日,那一天,是于萍花记得最清楚的日子。她无故出现头痛和喷射状呕吐,把家人吓了一跳,医院检查后,医生表情严肃,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病,但家人明白病情非常重。“医生说,问题出在脑部,现在最多缓解症状。新乡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跟不上,要治这个病,你们还得去郑州。”就这样年7月22日,于萍花住进了郑大一附院。7月31日,接受了脑部手术,术后病理出来后,家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脑胶质瘤”。如此严重的病情,术后为了预防复发,于萍花又开始了放化疗,可30次放疗,8期化疗后,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年12月5日,复查显示:后枕部新增病灶1cm*0.3cm。医生建议再次放疗和口服替莫唑胺。可已经复发过一次的于萍花,心中不免有些抗拒。可是不放疗又能怎么办呢?这天,前来探望的朋友给她推荐了中医。原来朋友的小姑子也是脑瘤,曾在医院吃中药,效果不错。这次看到于萍花复发,不免给她支起了招。吃中药后,“复发病灶从大变小,从小变没”
“吃中药?那我也去试一试!”年12月9日,于萍花找到了袁希福院长。
效果如何呢?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仅一个月自己的症状就有所减轻。大拇脚趾麻木消失,右上肢尺侧麻木次数较前减少。感受到效果后,于萍花突然有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院长,我想单吃中药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不错的话就不去做伽马刀了(放疗)!”
转眼间中药又吃了半年,年7月8日,于萍花前来复诊报告近况,“我在家卖起了凉皮,天天不觉得累,感觉比生病前还有劲儿。”继续用药,病情越发稳定。年4月12日,复查显示:病灶小了一半。年7月4日,复查显示:陈旧病灶变小,新发消失。
年1月10日,医院曾回访早已康复的于萍花,患者表示一切正常,身体很好。如今年6月,我们终于再次从家属口中获悉于萍花近况安好,也实在令人高兴。
病例推荐:
①(张老师脑膜瘤)七年脑瘤患者感叹,“吃药和不吃药完全不一样”
②(杨某杰四脑室弥漫性胶质星形细胞瘤)医生说“最多六个月,少了四个月”,如今已过了五年
③(李梅红四脑室髓母细胞瘤)今天我见到了现代“张海迪”
声明:本病例为真实治疗案例,在实际治疗中,由于患者病情、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望广大来诊患者与家属谨慎选择,理性就医。▼
袁希福,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中医世家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三联平衡”理论思路首创者;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END
方式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