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轻女性,27岁,四肢无力2月余,头痛1月余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
专科查体阳性体征双下肢轻瘫试验(+),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手轮替实验(+),指鼻、指指试验欠准,行走不稳,跟膝胫试验左侧(+)。
术前影像资料头部MRI:脑干-颈髓前方不规则稍长T1等T2信号灶,边界欠清,大小约3.1*4.9*6.2cm,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被包绕,局部与脑干分界不清,延髓及颈髓受压变形后移,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脑室稍扩张,鞍上池及环池变窄,局部中线结构稍向右移位。
术前CTA+CTV: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被肿块包绕。
手术入路选择及术中情况左侧远外侧入路,行左枕“曲棍球”切口,上自枕外粗隆,中线下达C2棘突水平,外侧至乳突尖水平,卸下骨瓣后通过部分磨除枕髁后部增加枕骨大孔腹侧暴露,通过咬除C1后根增加颈髓前方暴露区域。
显微镜下1小时全切肿瘤(下图上为肿瘤充分暴露情况,下图下见肿瘤全切后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均予以完整保留,可见该侧椎动脉显著欠发达)。
病理报告为透明细胞脑膜瘤,WHO2级。
术后影像资料复查头部MRI:原脑干-颈髓前方占位已全切。
术后情况术后第一天,保留气管插管,脱机,自主呼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气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但咳嗽反射欠佳,安全起见暂时保留气管插管。
第二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为防止误吸等情况予留置胃管鼻饲。
术后第六天拔除胃管,患者已能顺利从口正常进食,下床活动,自诉双下肢行动较术前明显改善。未见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病例分析:
在本病例中,根据术前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资料的评估,大致判断肿瘤性质为脑膜瘤可能性比较大,主要位于延颈腹侧,约3*5*6cm大小,肿瘤巨大,脑干及颈髓受压情况严重,且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均被肿瘤包绕。
远外侧入路适合斜坡下部、枕骨大孔和上颈段腹侧病变的处理,可以侧方直接抵达枕骨大孔腹侧,尽可能减少脑干的牵拉。结合暴露的需要,C1后根的咬除及枕髁后部的部分磨除使肿瘤暴露直接且充分。术中首先对斜坡肿瘤基底进行充分的处理,控制肿瘤的血供;然后沿合适神经血管间隙,瘤内减压与周围结构的分离相结合,最后小心从延颈段原位分离该部分肿瘤,达到全切。
该病例体现出:1.对骨性结构的处理后肿瘤的充分暴露是安全除瘤的前提;2.对肿瘤基底的首要处理是控制血供及保障术野清晰的必要条件;3.通过神经血管自然间隙的合理利用,尽可能的少的骚扰脑干等重要结构,真正做到理论上的“原位”除瘤才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
END
撰文|李玥李昊昱
编辑|王路飞
审校|刘庆李昊昱
专家介绍刘庆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湖南省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颅底神经外科主任,兼任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外科专委会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湖南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副主编、《ChineseNeurosurgicalJournal》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入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工程学科骨干人才,被评为“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年完成各类复杂颅脑肿瘤手术余例,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复杂颅底肿瘤、丘脑脑干肿瘤、深部胶质瘤等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的学术造诣。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uro-oncology、JournalofNeurosurgery、Neurosurger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著60余篇,主译《神经外科医师手册》、《脊索瘤》专著2部。获湖南省科技成果奖2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