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北京文学” 中国近代以来,和世界一样,一直都在与各种传染病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比如早期的天花、鼠疫、霍乱、血吸虫,后来的肝炎、痢疾、肺结核,前不久的非典、埃博拉病毒、Mers以及年的新冠病毒。不过从总体上看,人类今天所要面对的疾病,已经开始从“传染病”向“慢性病”转变,比如连续30年中国因病死亡的患者中88%就都是由慢性病所引发。各种各样的慢性病,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状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以及13类癌症(结肠、食道、肾、子宫、乳腺、胃、肝、胆囊、卵巢、胰腺、脑膜瘤、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疾病有一个特征——都和肥胖有关,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与肥胖还有着单一的、最直接的关系。
医院医院,近年来有心内科的统计:他们收治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患者,体重超重或肥胖的占90%。每年,全国因为心脑血管问题发生“猝死”的人数大约在万,而且,35岁到50岁的成年人,一旦得了急性心梗,医院抢救过来的只有15%,35岁以下的这个比例就更低得可怕——还不到5%。
为了取得最权威的数据和说法,年我们《向肥胖宣战!》摄制组在北医院,采访了多位医生、学者和科研人员,而且我还从他们每个人的嘴里都听到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肥胖是万病之源”。
医院的院长张福春,就任前曾为医院的心内科主任,特别重视心脏的疾患和保健。认识他让我首先知道了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敌,同时,一个陈旧的概念被颠覆——那就是已经犯了一次心梗的人,病情并非不可逆转,有人安装了心脏支架,如果通过科学的身体康复训练,患者的心脏、血管还可以向着自己原来正常的状态回归。
是吗?
这说法可太鼓舞人心了!
我家的大表哥,就是因为心脏做过搭桥,每一年的春节全家吃团圆饭,他从来都不说下一年的事,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
为了帮助患者摆脱一旦得了心梗就只有回家小心对付着“等死”,北京医院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医院里的普通门诊一样,病人(或潜在的病人)只要挂号就能看病,接受心脏康复,根据医生的“一人一策”到康复中心来“练心”“练血管”。
年夏,《向肥胖宣战!》摄制组专门采访了这个中心,我也认识了康复中心的主任楚新梅。楚主任同意我随机挑选一些病人来接受采访,先后,她提供了很多位康复者,男男女女、年龄参差不齐,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曾经被肥胖困扰,更因为肥胖导致了心脏负担过重,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就可能出事。
一位叫张N的先生,人到中年,44岁,生命就开始触礁——心梗。
张N说:“原因我大致也可以捋得清楚,第一,发病前我连续出差,回家当晚已经是半夜,第二天一早又一身西服领带地出现在了公司;第二,晚饭也没吃,就跟同事一起去踢了一场足球……”
“那你发病是因为累的?”我问。
张N说:有这个因素,因为医学上解释,连续紧张的劳累、激动,甚至愤怒,人的心肌需氧量都会突然增加,如患者的冠状动脉已经硬化、狭窄,不能充分地扩张,此时心肌就会出现缺血、缺氧,而缺血缺氧又可以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再加重心肌的缺氧,严重者就会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心梗就是这个原理。
“那跟你的肥胖无关?”我再问。
张N立刻答道:“怎么无关?我发病跟我的肥胖有着更大的关系,因为我太胖——要不怎么会刚过四十就冠状动脉硬化了?血管狭窄了?”
哦,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是心脏最怕的东西。
突发“心梗”前,身高1米80的张N虽然并不是体重三四百斤重的“大胖子”,但他“体脂率”很高,也就是身体里的脂肪太多,“尤其是我的肚子,特别大,胡吃海塞,肥肉一堆一堆的。”
张N所说的“肥肉”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白色结构”,他的胖,学术上又叫“隐性肥胖”。这样的人体重不一定都特别“压秤”,但“体脂率高”同样会让人出现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当然还会有脂肪肝、动脉硬化,甚至心脑血管的意外。所以“大肚子”的男人一定都有健康的隐患,而且一般的“大肚子”也都是“吃货”,尤其喜欢大块吃肉。
“你呢?平时也是见着了肉没命?”我采访直截了当。
张N说:“是啊,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我们才有比较富余的肉吃,所以一直是‘胃亏肉’。长大了以后,工作了,尤其是手里有了俩钱儿了,就开始逮着肉就吃、逮着肉就吃!”
“能‘吃’到什么份上?”我追问。
张N想了想,高度凝练地给了我4个字——“肉炒肉吧!”
啊!“肉炒肉”?
采访到这儿,(幸亏不是直播),又进行不下去了,所有在场的编导、摄像师、录音师都被张N的“肉炒肉”给笑得一个个压不住声——这样的吃肉,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吃”吗?简直登峰造极!
就是胖,那天在球场上正踢着球,张N就忽然“感觉到不好”,腿上没劲儿,大喘粗气,人也跑不动了。第一时间他先回到自己的车上。歇了一会儿还不见好转,猛然间想起一篇读过的文章,说的就是如果你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了身体不好,千万别怕花钱或闹乌龙,立刻就叫。张N就有这个意识,他立刻叫了救护车,然后才给老婆打电话,让她也马上赶到离球场最近的北京医院。
到了“海淀”,由于救护车上就已经提前作了联系,抢救他的心内科耿学锋副主任已经带着护士等候在胸痛中心的大门前,张N的心梗被早早发现,立刻抢救,装了两根支架,告别了鬼门关,这就是为什么张N总说是医生给他捡回来了一条命。而等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体重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不再“肉炒肉”了,烟也戒了,当然大肚子也给坚持着减瘪了。
后来耿学锋主任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也回忆说:“当时张N的情况已经非常非常的危险。我们人的心脏,有三根血管是主动脉,张N当时已经闭掉了两根,也就是两根大血管都已经百分之百地给堵上了……”
“这种情况在中年人身上是不是出现得不多?”我的意思是“血管要堵也得等到老年?”
耿主任很明确地告诉我:“不仅仅是老年,心脑血管的疾患发病现在越来越年轻——这就是‘肥胖’惹的祸,跟内脏脂肪过多有直接的关系。”
肥胖先引起“三高”,“三高”又促使冠状动脉堵塞,“这就好比自来水的管道,水垢在管子里逐渐形成,厚到一定程度,就会堵掉。因此很多心梗的病人家属都认为病人发病时很突然,实际上——雷早就在血管里头埋着呢!”
我说:“那就可以理解,如果我们不加以预防,无论你是老年、中年,甚至是青年,肥胖都跟死亡有个直通车的关系?”
耿主任点点头:“对,就是——肥胖意味着你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心梗有肥胖的诱因(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那脑梗呢?
也不甘示弱。
近些年,我们常听到身边有人说谁谁谁全梗了、半梗了,悲剧的消息不绝于耳,仿佛脑梗的出现频次比过去要高得多?
很不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脑梗的学名叫脑卒中,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经常讲的“脑中风”。
这种病发生的原因和心梗也差不多,都是因为血稠,因为我们大脑内的动脉血管狭窄,血路不畅,要么出现闭塞、要么出现破裂。因此临床上就把“脑中风”分为了两类:一、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塞”;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溢血”。
人之大脑,从分量上看,虽然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但每天消耗的人体“耗氧量”却高达20%。
年(当时13亿人)我们国家已有如下的统计:每12秒钟就有一人因“中风”而倒下;
每21秒就有一人因“中风”而发生死亡。
“脑梗”的疯狂已经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现代死亡原因。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还是我们班原来的班长。她的妈妈就是一位胖胖的好心阿姨。人到中年,特别乐于助人。有一天说好了下午要去给邻居理发,她有血压高,那一天血压已经高到了高压,人也感到了像我血压冒顶时一样的头胀、恶心,但已经跟邻居说好了,自己可不能爽约,于是拎了理发工具还是出了门。
孰料这一出,一脚踏进了“鬼门关”。
到了邻居家,大爷的头还没给理完呢,阿姨就倒在人家的沙发上。
紧急送院,命有幸被保住,但从此瘫痪。
班长开始还跟我说她的妈妈浑身哪儿都不能动,后来,慢慢地,手脚有了些感觉,再后来,可以站起来在屋子里扶着柜子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挪了。这可喜的“成果”,医生说多亏了家人的悉心照料,但30多年来,班长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爱好,更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
“糖尿病”拿走了哥哥的命
说起“肥胖”,当然,原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都是“吃出来的”。
中国文字也很有意思,“肥胖”二字,“胖”是外表,别人看得出来;“肥”是藏在皮囊下、内脏里,不可能一眼就被人看得出来。但看不见的“内脏之肥”是真正的陷阱,你不知道它在哪里,它却知道什么时候能要了你的命。
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漂亮知性的一位中年女士。采访她时,她拉着我先站到了一张展示食品模型的桌子前,桌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食材,有馒头、米饭、瘦肉、鸡腿、水果、蔬菜,等等。杨理事长一样一样地告诉我,每件食物、多大的剂量,含有多少千克的卡路里,比如一个鸡腿,能量大约是千卡,如果快走(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人要走完40分钟才能够消耗。当时记得我很惊讶:食物历来都是对人提供口福和能量的,我们即使是知道进食过多会带来“香喷喷的伤害”,但也没想到伤害会这样的“直接”。
刚开始减肥的时候,医生曾嘱咐我一定要买一杆秤——厨房秤,我不明白,心里还冒出了“这可有点太形式主义了吧?”
但医生接下来告诉我:“很多东西你不称真不知,一称一换算,才能管得住嘴。”
除了鸡腿,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吃的,胖人如果想减肥——就干脆别碰!
比如干果,特别是坚果与果仁,有人提倡要把它们当零食来吃,这样的说法当然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干果没有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但也有坏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热量极高、脂肪极高。
过去我不知,几乎每天都不离嘴,有时一天写作,一边敲着键盘,一边会嗑出一塑料盒子的瓜子皮,然后哗啦一声倒进垃圾桶,再来一盒……但是后来,学会了计量,懂得了“对比的方法”,我已经知道:坚果与果仁是一把双刃剑——20粒花生米就=40粒瓜子,也等于1勺油(10克)。我们每天,每个人允许摄入的“油”的限量是多少?25-30克,您每天吃五把瓜籽,还用医生说什么吗?“轻松之间——你在喝油”!
“喝油”?
我把坚果立即戒了。
不过坚果可以戒,毕竟它不是生活里饭桌上的必需。
但“人是铁饭是钢”,我们一日三餐——有人下了班,回家生锅冷灶,懒得做饭,就叫一个外卖,来一顿“洋快餐”,这很普遍,也很方便。但如此的“时尚习惯”却暗藏杀机——
一个“巨无霸”,热量:千卡;
一包薯条:千卡;
一杯标准的可乐:千卡——得,这一顿“好吃又省事”的快餐,多千卡的“卡路里”就已经让您进肚。正常成年女性每人每天可以摄入的“卡路里”才有多少啊?0千卡(男人是千卡),您这一餐……如果还经常吃,那结果……也要劳烦您自己去算算吧!
还是在北京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我采访过一位“没有装支架”的“轻型”的心脏康复病人,她没有心梗、脑梗,也没有进过ICU、CCU,但是她看到了自己的哥哥,肥胖——糖尿病——并发症——死亡,吓得胆战心惊,不得不命令自己赶快减重。
这位大姐姓黄,退休前是北京一家工厂的行政管理人员,有能力、很达观。
她的情况是过去一直就比较胖,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慢性病便如期而至,已经给她带来走不了路,上个二楼三楼的就呼哧带喘,然后是头疼、头胀,还有几次在退休返聘的时候,正好好工作着,突然就晕倒,让周围的人都慌了手脚。
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变差,这已经是生命在跟自己发出了明确的“报警”,但是更可怕的,黄姐跟我说:“从5年前开始,我哥哥就因为胖、糖尿病,人才60岁,就已经不能行走,生活困难,身边如果没有人,他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而且还会因血糖的突然过高或过低——随时都会出现危险。”
黄姐兄妹俩的上头还有年迈的父亲、母亲。
哥哥已经自顾不暇,黄姐就一个人得照顾仨!
后来哥哥不行了,先是眼睛看不见,后来两条腿都不能站立,“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样都没少地陆续找上了门来,尤其是最后要做手术,医生不得不用电锯锯掉他已经发黑了的大脚趾。麻醉师还在一边琢磨着怎么给他打麻药、用什么剂量呢,我哥哥说:‘不用了,你们其实怎么锯我的脚,我都已经不知道疼了’……”
想想多可怜。
黄姐一边说,一边泪眼涟涟,同时还使劲地摇头:“所以我要进行心脏康复,就是害怕有一天我的血糖也发作,家族遗传啊,是早晚的事。那可怎么办?”
哥哥后来还是不幸去世,而黄姐的老爸老妈还在,他们已然白发人送掉了一位黑发人,“难不成,我这唯一的女儿,也要……”
如果不是因为做减肥的节目,我身为媒体人也不知道每年的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Worldobesityday),年已被世卫组织所确定。医生之所以形容肥胖和糖尿病是一对“难兄难弟”,临床表现就是肥胖经常会牵手糖尿病,而糖尿病一旦严重到胰岛素不耐受,便会使人的身体越来越虚,而且不打针不行,越打针还越胖,最后到了难以控制,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不知道为什么,10年前,中国13亿人口就已经出现了6亿人的血糖不正常,但接下来的10年,我奇怪至今我们的社会仿佛对肥胖引发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而夺人性命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人还在“为嘴伤身”,还在不计成本地吃吃吃!
当然现在你说戒烟、限酒,饮食上要尽量地少油、少盐,大家都已经明白并愿意接受了,但有一样东西,我们天天吃,天天不离嘴,却没有一天在警惕,这东西是什么?就是“糖”。
公平地讲,糖是我们身体里不可或缺的能量物质,不是不好,只是现代人如果过量地食用,也会要命,也在为肥胖打通着一条康庄大道。
世卫组织曾经就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作出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
“糖的危害,甚于吸烟?”
对。
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上曾经公开提出:“糖如烟草、酒精,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且容易让人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便如同慢性自杀。”
“慢性自杀”——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应该知道糖的厉害了吧?
此外,人喝了可乐等含糖量很高的饮品,等于间接地“喂食”癌细胞,对于这一点,医生说这绝对不是空口无凭。
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给全球人的“控糖”标准:BMI正常的人,每人每天只能从食物里摄取的糖量为25g(也就是约6茶匙)。这“6茶匙”你粗略地用脑子一想还以为“那可不算少了”吧?但请注意,这个“量”可不是你直接从糖罐子里往外舀糖吃,而是说我们生活里的很多“入口物”都含有糖,比如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面包;副食:豆浆、豆腐、炒菜、鱼肉;同时还有零食:蛋糕、饼干、蛋卷、巧克力;水果;酸奶、咖啡;各种调料的汁、调料的酱……
年,法国开始对含糖的碳酸饮料实行全面的征税并开始减少含糖饮料的销售!年,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将强制规定较不健康的含糖饮料,必须在包装的正面印上颜色不同的分级营养标签,并禁止最低健康级别的高糖饮料在所有大众传媒上做广告!小小的新加坡,俨然已经成为全球首个推行类似“减糖措施”的国家,而我们呢?
中国人还幸福地“甜”在糖里?
有人说:“老了老了,喜欢多吃一点甜的东西也不碍事……”
有人讲:“小孩小孩,爱吃点糖是天性,胖墩墩的,不是显得挺可爱?”
殊不知,由糖引发的肥胖症,对老人、儿童都不好——“我们正在拥抱自己不熟悉的一个疾病的大敌”。
怀孕的准妈妈,家人一般都会鼓励她多吃,胃口越大、肚子越大越骄傲。
年,中国广东一名孕妇产下了一个14.24斤的婴儿,据说还没在全球“夺冠”,只位居世界第三,冠军是年澳大利亚的一个巨婴,36斤,相当于一般6岁小孩的体重(其母体重为斤)。我看到了这则消息,更惊讶的倒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国的巨婴还有向世界金牌冲刺的巨大潜力,而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危险、担忧,这样的蛊惑可不是好事,中国永远都不要这个“世界第一”!事实上,超重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埋下了很多的祸根,不仅因为个头大会引起早产,造成先天性的异常和缺陷。同时这样的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胖,长大了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的概率一定比普通的孩子要大出数倍。这是福是祸?该喜该忧?
中国人要好好地问问自己了。
连“新冠”都喜欢“胖子”!
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因为恰好是数字重叠年,善玩文字游戏的中国人就开始在 然而“与众不同”在哪里还没有看到,半路先杀出来了一个“新冠病毒”,谁也没有料到,横跨年关的团聚时刻,武汉暴发了一场疫情,或者干脆说是一场瘟疫。接下来的14亿国人——武汉加油!全民抗疫!不惜代价!生命第一!
……
铺天盖地的每日新闻,我特别仔细地注意着胖子,然后真有点“怕什么就来什么”的意思——2月14日,我看到了《新京报》果然出现了这样一则报道:“2月13日,上海首批赴鄂医疗救治组组长、上海交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介绍,在工作中(他们)发现肥胖的新冠肺炎病人更容易成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或是因为肥胖者体内炎症反应强烈,进而造成对肺部的损伤。”
果然,“新冠”更容易让“胖子”中招。
这又是为什么呢?
3月14日,我们《新闻调查》所做的一系列抗击新冠专题之《重症》在新闻频道及时播出,节目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周宁这样回答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除了肺部的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症外,还会出现其他各脏器的损伤,其中心脏的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什么意思?
相比17年前的“非典”,那一次SARS病毒对感染者的伤害主要是肺,但这一次的“新冠”,除了肺,还有周身的其他脏器。言外之意就是,患者周身的抵抗力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那“胖子”一般都有慢性病,或者叫基础性疾病,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肝肾肺,血液、血糖、血氧浓度的饱和量(健康人不能低于98%)——胖子的抵抗力低,这一点无法忽视。
事实上,在新冠病毒最厉害的年春,这种病根本就没有“特效药”,医生对患者所能做的主要是支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功能的“对症治疗”,其中就包括气管插管——帮助病人呼吸;ECMO——体外由机器支持的“人工肺”;同时还有帮助病人恢复免疫功能的各种中西药——这个时候感染者和死神拼的是什么?就是谁身体的强壮!
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14岁的少女,因为胖,BMI早已突破了30,她入院治疗的时候,血糖就已经高到了餐后完全测不到,两次发生酮症酸中毒,医院进行抢救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因为肥胖而病得不轻——黄鼠狼还不专咬这样的病鸭子?
面对一场人间大疫,男女、年龄,孩子、壮年、老人,谁也别说谁更有机会“躺枪”。
武汉两位90多岁了的老人被社区工作人员一路照顾着,送菜、送药、送关怀到居民楼的走廊。我在电视上看到,两位老人在家门口频频向政府表示感谢并一再点头说,他们一定会遵守宅家的约定不会出门、不会出门。但此时,老人并不知,他们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均已不幸被病毒感染,先后离开了人世……
“新冠”疫情最高峰时,中国感染者曾一度超过8万,其中大部分被治愈,死亡病例只有0余,不幸离世的“胖友们”用生命印证了医生的担心:“肥胖和超重,对于免疫力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着的。”——没有健康的胖子!没有抵抗力强的胖子!这个“影响”平日里你根本就不会太在意,但关键时刻,病毒来了,胖者尽管体态庞大、体重惊人,但面对小小病毒,你却没有优势。
3月11日,湖北再传来好消息,出院的队伍里,有一位老者被治好、康复了。这位老者有多老?如果不是来自官方的报道,我还真难以相信:岁!一位百岁老人的身体,会强过50岁就慢性病缠身的壮年的胖子,这样的“说明”,还不够实锤吗?
未完待续……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年第2期
_创作谈
__生命是最大的“问题”
长江上个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一展高扬的旗幡,对“社会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