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后壁脑膜瘤是指肿瘤的基底位于岩骨后壁,与面听神经相贴附。岩骨后壁脑膜瘤多在显微镜下行CPA入路切除,是很成熟的手术方式。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很快,适应症越来越广。神经内镜下的操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区别较大,本文以近期完成的一个手术病例为例(年3月手术),阐述神经内镜下岩骨后壁脑膜瘤切除术的一些体会。
女性,45岁,间断头痛半年,左面部麻木3月。入院时头部CT、MRI示:左侧岩骨后壁占位,考虑为脑膜瘤。入院诊断:左侧岩骨后壁脑膜瘤。(Figure1)。
Fig1:A-C为术前头部CT及MRI;D-F为术后头部CT及MRI左侧岩骨后壁脑膜瘤。
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策略:从影像学上考虑,肿瘤位于岩骨后壁,CPA入路是合适的入路,直切口即可,长度可比常规切口略短。手术策略以断基底和分块减压交替进行。术中注意内镜、双极、吸引器的空间位置。
左侧耳后直切口岩骨后壁脑膜瘤切除术(Figure2)。
Fig2:A.手术切口;B.手术室布局;C.模式图先处理背侧肿瘤基底,分块切除。难点在于面听神经腹侧肿瘤,需要弯头剥离子、弯头双极逐步处理肿瘤及基底。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在深方逐步推进内镜的过程中,要注意器械避免误伤岩静脉、后组颅神经等重要结构(Figure3)。
Fig3:A—F,手术各个关键步骤1.关于“洞若观火”
“洞若观火”的本意是指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像观察火一样。在本文中“洞若观火”引申为:通过较小的操作空间,清楚地观察病变的全貌;进而安全、全面地切除病变。2.关于“双镜”
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是神经外科的两种照明工具,二者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在决大多数情况下,脑部手术是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处理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神经内镜再热门也不可能代替显微镜。神经内镜明确的优势手术区域是中线颅底和脑室系统;在部分适当的病例,如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较大的蛛网膜下腔、脑池或Endoport所做人工隧道),可将神经内镜作为手术照明的工具,发挥其近距离照明的优势。本例病例就是利用CPA池的空间,来进行神经内镜的手术。
3.关于“岩骨后壁脑膜瘤”
通常我们将此处的脑膜瘤称之为CPA脑膜瘤,但本文将所处理的脑膜瘤称之为“岩骨后壁脑膜瘤”。CPA脑膜瘤或CPA神经鞘瘤通常是指肿瘤位于桥脑小脑三角,与脑桥、小脑、面听神经相贴近。但本例肿瘤体积较小,与脑桥、小脑并无相接触;称之为CPA脑膜瘤并不符合其位置。本例肿瘤的基底位于岩骨后壁,围绕面听神经生长;故将其称之为“岩骨后壁脑膜瘤”,更符合其空间位置及其生发位置。4.关于“大小与位置”
本例肿瘤体积较小,按术前的预估应该比较好切除;但实际手术中病变容易。肿瘤部分基底位于面听神经背部,部分肿瘤绕于面听神经腹侧至面听神经与后组颅神经之间;手术是有一定难度的,是要将肿瘤从面听神经腹侧拉出,必要时需要利用面听神经与后组颅神经之间间隙。所以,决定手术难度的主要因素更在于位置。如果肿瘤是典型的CPA脑膜瘤,完全位于面听神经背侧,手术难度比本例是要容易的。5.关于“固定”
神经内镜的优势是近距离照明,其缺点是在一定情况下需单手持镜,单手操作器械。如果能够将内镜固定,术者能够双手操作,就能够达到显微神经外科的效果。“显微”不仅仅是显微镜下的“显微”,神经内镜下同样可以“显微”。所以类似本例的病例最好用固定臂将神经内镜固定,解放术者的双手。
术后患者肢体运动、面听神经功能正常。术后7天头部MRI示:脓肿全切。
参考文献
[1]:Vaz-GuimaraesF,GardnerPA,Fernandez-MirandaJC.Fullyendoscopicretrosigmoidapproachforposteriorpetrousmeningiomaandtrigeminalmicrovascula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