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山医生岩骨及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治疗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二病房主任张明山医生带来的:岩骨及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治疗,欢迎阅读、分享!

专家简介

张明山,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博士,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博士后,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二病房主任。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肺癌脑及脑膜转移MDT协作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5年,其中颅底外科学习及工作14年。专业特长:擅长对听神经瘤、垂体瘤、胶质瘤、脑膜瘤,颅内外沟通肿瘤,颅内转移癌等颅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完成余例神经外科手术。近几年应用神经外科入路结合耳科入路手术治疗侧颅底肿瘤。同时开展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颅内转移癌。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编著作3部。

年1-6月共手术治疗岩骨及颈静脉孔区肿瘤15例,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个性化选择神经外科入路或耳科入路,现挑选几个典型病例同大家分享。

15例肿瘤中,鞘瘤6例、血管外皮细胞瘤3例、脑膜瘤2例、化感瘤1例、颅骨梭形细胞瘤1例、透明细胞瘤1例、腮腺癌岩骨转移1例。原发11例,复发4例。肿瘤位置:岩骨内7例,颈静脉孔沟通5例,后组颅神经来源3例。手术入路:Fisch颞下窝A型入路2例,迷路下经乳突5例,岩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3例、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颈部切口1例。切除程度:全切6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4例。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Samii分类

A型:肿瘤主体位于颅内,颈静脉孔肿瘤较少。

B型: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颅内部分较少。

C型:肿瘤主体位于颅外。

D型:颅内、外部分的肿瘤,呈“哑铃”形。

?病例一?

女,46岁,右颈后部疼痛1个月,查体:(-)。按Samii的分类,属于A型,起源于后组颅神经,有时易与听神经瘤混淆,其特点是肿瘤位置较低,且岩骨骨窗可见内听道对称。该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可见肿瘤起源于后组颅神经,深入颈静脉孔内。

图1.A术前岩骨CT平扫可见双侧内听道对称,未见内听道扩大;B,C,D术前磁共振,可见肿瘤呈囊实性,不均匀强化;E,F术后强化磁共振,示肿瘤全切除。

?病例二?

女,60岁,间断头晕3年,右面颊压痛,无呛咳,无声嘶。按Samii的分类,属于C型,肿瘤生长于颅外颈段的后组颅神经。手术做颈部切口,肿瘤位置较高,邻近颈静脉孔,切口上缘至乳突。术中肿瘤全切除。

图2.A,B,C术前磁共振,见肿瘤位于颈部,腮腺深方,均匀强化;D,E,F术后磁共振,可见肿瘤全切除。

?病例三?

女,61岁,右下肢无力3月,左下肢肌肉萎缩,肌力4级。按Samii的分类,属于D型,此类型颈静脉孔鞘瘤,主要位于颅内CPA及岩骨内,未向颈部生长,且颈静脉孔骨质扩大明显,入口宽阔,颅内肿瘤体积较大,先切除颅内部分肿瘤后,颅内操作空间大,直视效果佳,通过增宽的颈静脉孔入口切除岩骨内的肿瘤。此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

图3.A,B,C术前磁共振,见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区及颈静脉孔骨质内,囊实性,颅内部分肿瘤体积巨大;D,E,F术后磁共振,可见肿瘤全切除,红色箭头为颈内动脉岩骨段。

?病例四?

女,41岁,年3月14日外院行左顶枕开颅脑膜瘤切除术。年2月r-刀治疗,年11月出现声嘶,呛咳及吞咽困难。年1月5日外院再次手术,病理脑膜瘤增生活跃。年3月r-刀治疗,近5个月开始出现颈部疼痛。查体:左侧面神经功能2-3级,悬雍垂右偏,咽反射减退,耸肩对称,伸舌左偏。

该患者一开始肿瘤位于小脑幕(图4A,B),复发时肿瘤向岩骨内生长(图4C),第一次手术颞枕开颅,第二次手术原切口向后颅窝延长。再次复发来我院,肿瘤完全位于岩骨内,且范围广泛,手术采用耳科迷路下经乳突入路,新做了一个耳后弧形切口,没有借用前两次手术的切口(图6)。术中磨除乳突残存骨质,肿瘤位于岩骨内,血供丰富,有几个肿瘤结节突入硬膜下,一并予以切除,镜下近全切除肿瘤,术后患者后组颅神经症状暂时加重,鼻饲饮食1周后拔除胃管正常口中进食。面瘫没有加重同术前,无脑脊液漏,术前的头颈部疼痛症状缓解。

迷路下经乳突入路的适合于肿瘤位于岩骨,硬膜外生长,术前存在听力的患者,术中破坏的结构少,内耳及面神经垂直段均要求保留。此病例神经外科常用的乙状窦后入路及远外侧入路均不适合。

图4.A,B第一次术前磁共振,见肿瘤位于小脑幕;C第二次术前磁共振,肿瘤复发向岩骨内生长。

图5.A术前头部CT平扫肿瘤位于左侧岩骨内高密度;B术前岩骨CT见岩骨破坏明显;C术前磁共振T1像,DT2像长T1,长T2,结节状。

图6.A头皮瘢痕处为前两次手术切口,紫色弧形为本次手术切口;B术前颅骨CT重建可见前两次手术骨瓣。

图7.A,B,C,D术前强化磁共振,见肿瘤主体位于岩骨内,部分肿瘤结节突入桥脑小脑角区,强化明显;E,F,G,H术后磁共振,可见肿瘤切除满意,包括硬膜下的肿瘤也予以切除。

?病例五?

女,46岁,2年前在外院行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术后残留肿瘤进行性增大;左侧面神经功能2级,左侧听力丧失,咽反射正常,耸肩有力,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

此患者是颈静脉孔内外沟通的神经鞘瘤,颅内肿瘤结节状,岩骨内肿瘤较多,且有一部分肿瘤生长至颈部。2年前已行乙状窦后入路,但未能全切。本次手术我们未选择乙状窦后入路,原因是岩骨内肿瘤较多,且颈静脉孔入口相对狭小(图8A,B),不利于岩骨内肿瘤的切除,二是颅内部分肿瘤位置靠内,体积不是很大,小脑半球遮挡较多,切除颅内部分肿瘤后,CPA不会向本组病例3那样提供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颈静脉孔内的肿瘤很难切除干净,该患者颈部也有肿瘤(图11B),通过颅内-岩骨这个路径很难将颈部肿瘤切除。我们选择了耳科的岩枕经乙状窦入路,术前评估了静脉系统的代偿情况(图8C)提示右侧横窦及颈内静脉代偿良好。

上次手术切口是后颅窝倒“7”,我们采用原切口并向颈部延长(图9)。取下上次乙状窦后开颅骨瓣,解剖颈部,将颈内静脉解剖出来,磨钻磨除岩骨,显露岩骨内肿瘤,先切除岩骨内部分肿瘤后,结扎并剪断乙状窦,窦前后的硬膜剪开,切除颅内部分肿瘤后空间宽阔,继续切除岩骨内肿瘤,最后结扎剪断颈内静脉,切除颈部肿瘤,肿瘤全切除。术后患者2周鼻饲饮食后拔除胃管,左侧面神经功能3级,无脑脊液漏。此入路的优点是颈部、颅内及岩骨均能显露,迷路下操作,不会对面神经及听力功能产生破坏,小脑牵拉较轻或无需牵拉。

图8.A,B术前岩骨CT可见左侧颈静脉孔扩大,岩骨破坏明显,但是颈静脉孔的入口较狭窄(红色标记);C术前MRV见左侧横窦及颈内静脉闭塞,右侧代偿良好。

图9.A头皮瘢痕处为上次手术切口;B为本次手术切口。

图10.上方5张图为术前轴位强化磁共振,肿瘤呈多结节状,岩骨内肿瘤也较多;下方5图为手术后强化脂肪抑制像磁共振,肿瘤切除满意。

图11.A,B为术前冠状位磁共振,红圈为延伸至颈部肿瘤;C,D为术后磁共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神外资讯APP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nmlzl/4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