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新年礼物:王冠三叶虫化石
刚过去的圣诞和新年,很多小朋友已经收到了咱们“板牙科考营”神秘的礼物了吧?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三叶虫,它们可是来自几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尤其是这种大个儿的王冠三叶虫化石,品相好的真品还是很难得的。相信这样的礼物,孩子们都是第一次收到吧~
今天,我们又一次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份大大的福利,就是这个:
呃,不是孩子们手里拿着的昆虫标本哦,而是为期七天的“小动物学家”寒假科学课堂。科学课堂怎么会是福利呢?那就听我慢慢说吧。
四位科学家老师联袂授课,配以强大的辅导老师团队,这次的老师阵容堪称是顶配了
了解“板牙科考营”的朋友们都知道,咱们每次的课堂和活动的老师,都是科学家大牛,而这次的老师配置,更是“奢侈”,我们一位一位介绍:
黄嘉龙老师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学博士
现为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联合项目博士后研究员
圈内人称蝴蝶大侠
石探记钻石级讲师。
主要从事于蝴蝶生态学研究,亦同时开展昆虫分类学,植物分类学,鸟类学,脊椎动物学,海洋生态学研究,各有论文数篇。是目前少见的跨领域研究型人才。
曾参与多项台湾地区的科学考察,并负责台湾高中生物教师培训十余年,培养出数百名自然科普老师。
足迹遍布两岸,涵盖所有台湾自然保护区。多次在台湾各离外岛(包括兰屿、绿岛、金门、马祖、澎湖、龟山岛、北方四岛等)、冲绳群岛进行自然考察。亦负责两岸合作项目,多次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秦岭等处进行考察。
国外亦多次造访菲律宾巴丹岛、西巴丹岛、Itbayata岛、宿雾岛、民达娜儿、萨摩尔岛等,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是他近期最主要的造访地。
黄老师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不但在今年夏令营中征服了所有人,而且在后面一系列的科考营中,都展现出极高超的授课水平。不光是我,很多家长都会问,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黄老师呢?
后来和黄老师聊起来才明白,黄老师本科就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都是必修课,而且亲自带孩子活动是每个学期一定会有的实践课,所以他们不但专业知识没得说,儿童教育本领也高得很。所以这次的第二位老师,同样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是黄老师的师妹:
王盈涵老师
台湾大学硕士、两栖爬行动物学家
通过5年跟踪研究,年发现新物种“大田树蛙”
多年从事古生物研究
石探记科学家团队成员
台湾野生动物保育及管理协会会员
多次参加大陆、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科学考察,开展科学研究
多次在学术发表会获奖(包括第八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大会)
曾担任国际生物奥林匹克(IBO)领导员
目前是台湾多所中小学及自然协会的指导老师
虽然王老师是师妹,但科研能力和授课水平比黄老师不遑多让。尤其是今年发现的树蛙新种,在圈里算得上一个“大事件”。因为这不但是王老师连续专研5年的结果,而且发现蛙类新种在动物界公认不容易。仅凭这一点,王老师就可以跻身科学家队伍了。
另外两位科学家老师都来自中科院,而且都是动物所的博士哦。所以我们在中科院的实习课程由他们两位主持再合适不过了。
罗心宇老师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
资深昆虫学家
石探记金牌讲师
曾担任民间博物学兴趣组织“自然笔记”的茶聊活动主讲人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实习课程的授课人
北京多所学校特聘科普老师
多次赴国内外进行科普研究,完成多项科考工作,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
朱喜超老师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石探记金牌讲师
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发现两个新物种
曾多次参与国内外科学考察活动,足迹遍布整个中国,并数次深入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腹地,野外科考、探索经验丰富,被称为“科考达人”
曾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支教一年,练就了给孩子做科普的宝贵经验
这四位主讲老师够厉害吧?所以给他们做助教的辅导老师,都是具有专业背景,并且有辅导学生经验的老师,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的。
科学完整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七天变成“小动物学家”!
如今的孩子都是高需求儿童,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糟粕其中的时代,一个需要具备综合素质而教育仍在变革的时代。他们需要的是与自身兴趣相结合的专业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能保有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能具有怀疑、批判却又严谨、踏实的求学态度。
而这些正是我所推崇的科学课程应该做到的,所以这次的“动物学家养成课”不但有专业全面前沿的动物知识,还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们还会灌输给孩子们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我仍然清楚的记得在夏令营中黄老师关于“蜘蛛有几条腿”的问题,也清楚记得孩子们“难道是百度错了”的疑惑。作为大学老师,我特别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治学态度,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课堂上的孩子们没有丝毫的走神,而课后带走的是满满的收获。
有人说,这就是玩中学、学中玩的好处。这话不全对,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概念,组织这样课堂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是在学习,而且是在学习非常严肃科学的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快乐的,结果是收获自信的。
说了半天,还没仔细的说课程安排呢,抓紧抓紧。
课程安排
“动物学家”养成课
这次的课程以动物出现的时间为主轴,内容涵盖古动物和近代动物知识,让孩子们全局的、完整的了解宏观动物学。当然,不论是古动物还是近代动物,都有着极其复杂和繁多的类目,我们不可能全部涉及。但课程中会选择极具代表性的动物分类详细讲解,孩子们通过举一反三,可以一窥全豹动物们的神秘和精彩。
第一部分:神秘的古动物
第一天凝固的生命
学习目标:1、化石知识科普:学习化石的基本概念,了解化石对生物研究的科学价值2、小小修复师:学习化石的清理与修复,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3、古生物还原:制作还原后的三叶虫模型,加深对三叶虫身体结构和生命特征的掌握
上课老师:王盈涵
课程亮点:课程使用真正的高品质三叶虫化石,孩子在教室还可以参观各种时期各种动物的化石。
具体内容: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的种类有哪些?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有哪些异同?了解化石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听听王老师的讲解吧。
2、你见过真正的三叶虫化石标本吗?被岩石和粘土包裹的化石该如何清理?怎么才能让化石变得更漂亮更具科研价值?王老师会告诉大家科学家是怎么做到的,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完成。最后,还能将自己修复的化石带回家哦。
3、学习化石中的明星——三叶虫的相关知识,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它为何被称为古生代海洋的霸主呢?三叶虫化石数量为什么如此惊人?从三叶虫的构造如何推导出它的生活习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还能学会科学推理的方法哦。
4、利用黏土制作三叶虫模型,让化石中的三叶虫“复活”,孩子们可以深化对三叶虫的认识,同时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毕竟化石不能百分百反映生物的生命状态,需要大家去合理想象。
第二天恐龙的传说
学习目标:
1、一眼识龙:通过关键要素判断恐龙的种类,通过身体构造判断恐龙的习性,学会归纳、举一反三2、恐龙化石挖掘:孩子们化身古生物学家,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学习其埋藏特点和骨骼结构
上课老师:王盈涵
课程亮点:非常独特的恐龙课,不以认识某一种特定恐龙为目的,偏重观察与分类方法的学习,实验环节脱胎自中科院研究生训练课程。
具体内容:
1、萌萌的食草恐龙和可怕的肉食恐龙都有哪些种类?哪些构造跟取食、捕食有关?哪些构造是用来防御?如何判断他们活动的机动性?恐龙真的灭绝了吗?我们身边还有恐龙吗?
2、恐龙的体型、比例、构造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孩子们通过亲手拼装恐龙3D立体模型,与课堂知识点结合,进一步理解不同习性的恐龙,身体结构有哪些相应的变化。
3、恐龙化石是怎么挖掘的?让我们来当个小小古生物学家吧。模拟挖掘的过程,不过光挖出来零碎的化石还不够,小朋友们要根据每块骨头的特点,找到它们对应在身体中的位置,然后才能拼接完整哦。
第三天古动物馆实习
学习目标:
1、到中科院北古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馆)实习,进一步拓展化石及古生物知识。
2、以古生代时间轴为主线,宏观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思考现在地球上生物的命运。
讲解老师:罗心宇、王盈涵
具体内容:
通过古生物馆的实地探访与教学,拓展更多对化石的认识,对于曾经存在地球上的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体会到随着地球的时间演变,生命的多样化是在时间轴进行当中,不断的进化与持续的灭绝。
第二部分:精彩的近代动物
第四天两爬的世界
学习目标:
1、理解两栖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区别,学会如何记忆相似的不同类2、通过学习蛙类知识,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3、通过手工训练,进一步了解两爬动物的皮肤和体形特征
上课老师:王盈涵
课程亮点:今天的蛙类科普课是台湾最受欢迎的科普课程之一,第一次被引入大陆。
具体内容:
1、蛙一天替我们吃掉多少蚊虫?除了蚊子,蛙类还吃什么?学习蛙类的食性分析;为什么说蛙类是生态的指标生物?蛙类种类很多,爬树的、变色的、有毒的、飞翔的,跟着老师进行蛙类多样性的研究。
2、爬虫世界有哪些成员?佛地魔的蛇是什么毒蛇?最大的蜥蜴、最会潜水的乌龟、最凶狠的鳄鱼…爬虫们的绝招各有千秋。
3、手工环节:动手制作两种两爬动物的手工,进一步了解两爬动物的皮肤特点和身体结构特征。
第五天鸟的秘密
学习目标:
1、了解鸟的前世今生,学习鸟的分类,了解环境与生物特性的关系。2、动手实验,进一步了解鸟蛋的结构。
上课老师:王盈涵
课程亮点:从鸟蛋的角度来研究鸟类,非常独特的方式,适合孩子们深入的体验和互动。
具体安排
1、原来鸟类是恐龙的唯一后代!鸟蛋怎么形成的?你注意过蛋里头的结构吗?蛋壳又有什么特性?原来蛋的颜色跟环境有关,每一种鸟孵蛋的方式也都不同,如何通过鸟蛋的大小推断成鸟的体形?
2、手工环节:通过制作鸟蛋标本,进一步了解蛋壳的结构,以及鸟蛋与鸟类的关系。
3、学习鸟类中的猛禽,被称为暗夜骑士—猫头鹰—的相关知识。它为什么能无声飞行?如何做到听音辨位?
第六天美丽的蝶与蛾
学习目标:
1、昆虫入门:哪些虫子是昆虫?如何辨别呢?昆虫家族为何如此庞大?它们都有哪些特异功能?2、火眼金睛:使用分类总结、要素优先的方法,学会区分蝶和蛾。3、制作标本:用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达加斯加太阳蛾做标本!通过标准的、科学的标本制作实践,学习蛾的身体构造细节和标本的观察、研究、收藏。
上课老师:黄嘉龙
课程亮点:也许是国内最专业有趣的蝶蛾课程,孩子们使用的太阳蛾标本是老师们专程从马达加斯加带回的完整真品,不但珍贵,而且稀缺。
具体内容:
1、蝴蝶是森林中的仙子,但很多蛾子比蝴蝶还漂亮,那怎么区分呀?你注意过蝶翅上的鳞片吗?这些鳞片除了美丽,还有什么作用?老师会带大家进入美丽的蝶和蛾的世界。
这两只是蝴蝶还是蛾呢?在课堂上一探究竟吧,答案会出乎意料
2、什么是变态发育?蝶和蛾的毛毛虫有什么区别?所有的毛虫都有毒吗?毛毛虫的毛到底有什么功能呀?真正有毒的毛虫又有哪些?碰到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到这些毛毛虫,能想象出它们长大后的样子吗?
3、孩子们要用世界上最漂亮的蛾做标本,黄老师会教大家最专业的标本制作方法。
第七天动物馆实习
学习目标:
中科院动物博物馆是亚洲最大、标本收藏量最多的动物博物馆,在这里,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主要学习课堂里不好接触的猫科动物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知识,对脊椎动物不同分类的特性有清晰的认识。
讲解老师:朱喜超、王盈涵
具体内容:
中科院动物博物馆非常大,所以安排两位老师带队。孩子们通过知识讲解与实践活动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配合课程的设计,在博物馆实习部分,搭配中科院国家动物博物馆可说是绝佳选择,让孩子们在博物馆实习中加深对脊椎动物的认知。
好了,课程的内容就介绍到这儿,咱们“板牙科考营”还有很多专业有趣的课程,大家可以在这里了解哦。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