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燕玲
患者女57岁
主诉:发现右顶部皮下肿物半月,右顶部可及5×5cm皮下包块,质地硬,无活动,无压痛。
现病史:目前口服二甲双胍0.5gBID,格列美脲2mgQD,倍欣0.2mgTID,来得时12单位qn,自测空腹血糖6+-7+mmol/L左右。
既往史:发现血糖升高10余年,乳腺癌术后。
辅助检查:肿标:正常白细胞:35.3偏高(0-25)
----------
CT平扫
CT平扫
VR重建
病理诊断:(脑表面肿物)脑膜瘤(脑膜内皮细胞型)↑
脑膜瘤与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膜瘤脑膜瘤为最常见的脑外非胶质原发肿瘤;起源于任何有脑膜或残留脑膜细胞的区域,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儿童罕见;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鞍结节、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脑膜瘤影像特征:
1.平片
脑膜瘤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颅骨内板增厚,骨板弥漫增生,外板骨质增生呈针状放射。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的发生率为10%左右。颅板的血管压迹增多。
2.CT
与硬脑膜基底相连,60%高于脑实质呈高密度影,少数呈等密度影,可有钙化,广基征肿瘤以广基与骨板、大脑镰或天幕密切相连。相连骨质增生,偶见骨破坏,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亦可发生坏死、出血和囊变。
3.MRI
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T1WI肿瘤周边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信号环。增强时瘤体常呈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duraltail征)。大多数病灶在T1WI与灰质相比呈等/稍低信号,T2WI与灰质相比呈等/稍高信号,DWI可受限,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波谱无NAA,CHO增高,谷氨酸增高,无/低Cr,可见Ala,一般无Lip/Lac;灌注呈高灌注。
分级:1级:含有丰富的胶原,细胞密度低,含有梭形细胞。
2级:具有较多的细胞和较少的胶原成分。
3级:恶性HPC/SFT,以往的间质性HPC或恶性SFT两者混合存在。
血管外皮瘤血管外皮瘤又称为孤立性纤维瘤,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较少见。多见于中年人,WHOII级,相对恶性。呈不规则分叶状,囊变、坏死、出血多见,瘤旁水肿明显,骨板可见溶骨性破坏。常累及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膜窦,多窄基底相连。
好发部位:颅底、矢状窦、大脑镰旁、小脑幕和静脉窦附近
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病理学特征: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蛋白,细胞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肿瘤间质有丰富的「裂隙状」或「鹿角状」血管影
血管外皮瘤影像特征:
平扫:T1WI及T2WI呈等、稍低信号,病灶内可见斑片灶性坏死区,部分病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肿瘤边界清楚,多数与脑膜相连或与脑膜关系密切,部分病灶周边可见轻度水肿。
DWI:呈稍低信号,反映肿瘤血供丰富、生长较快、质地柔软的组织学特点。
增强: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流空血管影可见明显强化,少数病灶可见脑膜尾征及瘤周可见供血血管影。
CASE1男,58岁脑膜瘤
CT平扫:左侧额部占位,内伴钙化,周围见斑片状水肿,大脑镰向右侧移位,邻近骨质未见破坏。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等高信号,DWI信号未见增高,ADC值未见减低。
增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中央低信号钙化成分未见强化。邻近脑膜增厚(红箭头),脑膜尾征。
CASE2男,34岁脑膜瘤
右侧顶部大脑镰旁占位,信号均匀。
增强可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晰,见脑膜尾征。
CASE3男,62岁右侧顶叶区血管外皮瘤
右侧顶叶区混杂信号占位,T1、T2内部条样低信号影,血管流空信号。
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内部信号欠均匀,内见强化迂曲血管影。
编辑:宋琪正审核:胡声
浙大四院医学影像中心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