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然开朗数字化时代,精准诊疗暨CNS

年5月21-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承办,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如期地在风和日丽的上海开展。本次参会人员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医生、专家以及从事神经外科事业的企业单位。阔然基因如期参与本次会议,并同全国神经外科专家交流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靶向和分子免疫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将向大家分享此次会议中有关脑肿瘤分子研究的部分精彩内容。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医院赵继宗院士首先对神经外科学创新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正如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人工智能、基因测序以及医疗大数据等将成为未来神经外科的新发展方向。其中,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现状和前景,赵院士做了重点介绍。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通常很差。胶质母细胞瘤传统治疗模式,可以形象比喻为百人一药(化疗)、千人一烧(放疗)、万人一刀(手术),虽然近些年来患者预后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现有治疗方法疗效已经到达瓶颈,而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结合将成为趋势。医院万锋医生,给我们带来了“儿童DIPG:从分子病理、动物模型到临床精准治疗”的精彩内容。儿童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是一类不同于其他部位的特殊的胶质瘤,且对于该类胶质瘤而言,复制的胶质瘤方案是无效的。其拥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具有H3.1K27M或H3.3K27M突变,同时也会有PDGFRA、MET、RB等基因的变异,但目前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已知意义在于预后,关于基因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目前暂无信息,所以需要这个不同的分子标志物建立不同的细胞系乃至于动物模型,进行更进一步的药物相关研究,对患者的治疗有更重要意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昊分享了“儿童间变性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目前基于对室管膜瘤的研究,室管膜瘤可以从部位和基因表型上分为9型,在cIMPACT更新中也对室管膜瘤分子亚型进行了新的定义,但对于常见于儿童的室管膜瘤预后相对较差。通过对收集的36例儿童室管膜瘤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手术切除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且术后放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手段,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化疗药物;李昊团队发现CXorf67在PFA型室管膜瘤中高表达,后对GDSC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CXorf67参与了基因损伤应答,建立PFA型室管膜瘤细胞系和PDX模型等实验,发现CXorf67蛋白高表达导致的双向DNA修复抑制,会增强PFA型室管膜瘤恶性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与放疗联用,PARP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为儿童颅内PFA亚型室管膜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靶向药物途径。来自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医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IDH突变型原发星形细胞胶质瘤(WHOIV级)/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图谱研究”相关研究报道。在cIMPACT更新5使得IDH突变型的胶质母细胞瘤分类不存在,而将其分类为IDH突变型的星形细胞瘤IV级。研究发现IDH突变型原发星形细胞瘤IV级/胶质母细胞瘤存在特殊的分子特征,与临床IDH突变型继发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隶属于不同的肿瘤亚型;利用DNAMethylationassay、NGS测序等研究方法研究65名IDH突变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发现G-CIMP、TP53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IDH突变型的与原发性星形细胞瘤IV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独立因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的牟永告/段昊团队对胶质瘤脑脊液ctDNA检测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进行了介绍,初发胶质母细胞瘤GBM治疗方案通常是手术、放疗+化疗、肿瘤电场治疗+化疗,但是受制于肿瘤浸润生长,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以及抗血管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目前GBM整体疗效仍然较差。随着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和cIMPACT?NOW更新的发布,CNS肿瘤已进入分子病理时代。若干已发表的研究发现,分子特征可以指导手术切除,如年NeuroOncol报道,IDH1突变型胶质瘤更能从全切中获益;年JAMAoncology报道,IDH1野生型GBM患者切除增强灶+非增强灶,与IDH1突变型GBM患者OS相似;年江涛教授团队报道IDH1和1p/19q对手术切除具有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在术前获得肿瘤分子特征成为关键。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肿瘤患者血液中很难检测到ctDNA,而大脑的体液回路脑脊液,主要来源于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和分泌。研究表明,脑脊液中检测到ctDNA患者与较高死亡风险、高疾病负荷和较短生存期显著相关,并可以发现组织中未检出的基因突变,可用于预后评估。因此,术前脑脊液ctDNA测序可以发现胶质瘤相关基因突变,指导手术和预后。医院的陈弟博士对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进行了介绍,“热”肿瘤往往有免疫原性的肿瘤微环境,富含免疫细胞,而“冷”肿瘤往往无免疫原性的肿瘤微环境,缺乏免疫细胞,相比较下,“热”肿瘤的患者更易从PD-1/PD-L1抗体中获益。相比于颅外肿瘤,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免疫微环境通常缺乏TIL细胞,一些相关免疫治疗临床试验(CheckMate、CheckMate和CheckMate)均未达到主要终点,并对现有的免疫治疗标记物评估方法,包括高通量测序、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组化等进行了比较,并对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进行了探讨。

总结

脑肿瘤是指发生在颅内的肿瘤,由于头颅的血脑屏障和“冷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导致大多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疗效不佳。给脑肿瘤的治疗研发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脑肿瘤应该视为特殊的肿瘤进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脑肿瘤,尤其是脑胶质瘤的分子驱动基因被很好的发现和证明。该研究进步为脑胶质瘤的分子诊断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由于脑肿瘤的特殊性,脑胶质瘤的分子研究和治疗研究需以“持久战”方式开展,而“持久战”离不开基础医学、病理、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理等专家的积极参与。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nmlsh/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