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看病,主要是对基层医疗水平有顾虑。如何让普通患者留在基层,医院,从而促进整体医疗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分配,是我们医院一直在思考的。”医院副院长汤焕亮表示,通过医联体建设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可行之策。
年3月,医院启动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医院、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6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专科培植、人才培养、诊疗机制、服务机制、转诊机制“五个一体化”。
截至年,“嘉一医联体”单位上转病人人次,下转病人人次,基本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已不再只是美好愿景。
“上转很方便,下转也放心”
老百姓是直接受益者
“嘉兴一院康复团队坐镇,医护人员服务贴心周到,医院还要好……这次在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体验,我们一家都十分满意。”4月21日下午,在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楼的康复训练室,完成当天康复任务的老陈如是说。
老陈今年75岁,上月初,他在医院进行了脑膜瘤手术。手术很成功,但受疾病影响,他出现了偏瘫的症状,左手、左腿都无法自主行动,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4月1日,老陈出院后,转入了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成立之初就成为医院的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今年3月1日,医院将整个康复病区搬至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者合作建立了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来自医院的6名医生、5名康复治疗师和1名护理主干,与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一起组成了全新的康复团队,短短1个多月来,已经收治患者60多人次。
经过半个多月的康复治疗,老陈的偏瘫已经基本康复,即将回到医院接受下一阶段的放射治疗。“医生告诉我,到时候我可以直医院,他们的信息是互通的,医院的医生对我的病情和近期的康复情况一清二楚。”老陈说,“上转很方便,下转也放心!医院完成放疗后,直接回到这里,继续康复。”
医联体的有效推进,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除了便捷高效的双向转诊,各种专家团队的“下沉”,也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市里的“名医”。
4月21日上午,医院普外科病房,患者胡先生惊喜地发现,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周鸿鲲竟然为自己查房。
作为“嘉一医联体”下沉专家库的一员,周鸿鲲已经连续四年、每月两次下医院,或者坐诊专家门诊,或者开展手术示教、教学查房,不仅深受当地医生的敬佩,更是收获了当地患者的一致认可。
“没想到嘉兴一院的专家亲自来查房!直接去嘉兴还不一定能挂到周主任的号呢!”胡先生表示,“现在看病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从“敢想不敢做”到“背靠大树好乘凉”
医院实现借梯登高
“又完成一例!”近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敖海清成功为一名66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ERCP。他暗暗给自己打分:过程流畅,用时仅20分钟,患者约4天后就能出院。
ERCP,原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通过口腔,经消化道,将十二指肠镜送至十二指肠,经十二指肠乳头选择性胆管或胰管插管造影,现在泛指十二指肠镜下所有以十二指肠乳头插管为基础的手术操作技术。它是一项超越传统手术的技术,只用1厘米粗的内窥镜就能完成胆管胰管结石取石、放支架、疏通胆道等复杂手术。对患者来说,ERCP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效果好、痛苦少、恢复快、费用少等优点,但对医生来说却一点都不友好: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医生实施ERCP就仿佛“在刀尖上跳舞”。
如果回到4年前,敖海清绝对不敢想象,被业界公认“最高难度内镜手术”的ERCP医院成为“常规手术”。“以前我们遇到胆总管结石患者,要么做传统的开腹手术,要医院做ERCP。对患者来说,去外地就医费时费力费钱,对我们外科医生来说,做不了高难度手术,心里也很不甘……”敖海清回忆,变化发生在年。那一年,医院成为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一系列帮扶建设逐一展开,ERCP就是其中一项。
“嘉兴一院专家倾囊相授,手把手‘传教带’,我们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得卖力,终于让ERCP在桐乡落了地。”敖海清介绍,如今,他们每年开展ERCP余例,获得了众多患者好评。
ERCP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居于本地领先地位的提速发展,正是医院综合实力成长与提升的缩影。经过医院4年的帮扶建设,该院床位扩增张,年门诊和住院人次增幅均超14%,年手术量增加多台,尤其是三、四级大手术增幅38.9%,年业务总收入提升39.5%。年,该院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独立建科;呼吸病学科经过规范化建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PCCM国家级评审。
““以前是‘敢想不敢做’,现在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医院副院长李国民表示:“有了‘靠山’,我们的医护人员也有了敢于不断开拓高新技术的信心和底气,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下来’。”
”“五个一体化”交出漂亮答卷
医联体未来可期
“基层的医疗技术力量往往决定着分级诊疗的效果,也决定着群众的就诊选择,因此,通过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汤焕亮表示,“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切实地推进,才是考验医联体牵头单位的关键。”
作为全市规医院,医院通过“五个一体化”,交出了一份医联体建设的漂亮答卷——
以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培植专科
以学科牵引为重点,医院托管、重点学科对口帮扶、建立专家工作室、联合门诊以及共建病区与手术室等方式,逐步增强基层的“造血”功能。
以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培育人才
实施“走下去+带上来”,建立了有着名专科医生的下沉专家库,同时定期接受成员单位选派的技术骨干上浮进修、学习。
以一体化的诊疗机制提升质量
建立全市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和心电诊断中心,开展医学影像、超声以及病理远程会诊,率先在基层医联体单位开设“移动诊室”,打通医院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
以一体化的服务机制巩固基层
医院—社区—家庭慢病一体化管理项目,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等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比例。
以一体化的转诊机制留住病人
通过建立医联体单位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优化就诊流程,畅通医联体内病人的双向转诊服务。
截至年,医院已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对口帮扶项目59项,参与专科29个,派出下沉管理/技术专家人,累计下沉人次,下沉专家门诊接诊人次人次,手术例,疑难病历会诊人次,专科指导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项。
年,“嘉一医联体”内县域就诊率达92.08%,比医联体成立前提升了13.2%——有效破解“分级诊疗难落实”的难点;
“嘉一医联体”能开展住院服务和手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分别达.0%和62.5%——有效破解“基层医疗供给弱”的痛点;
近年,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RW值≥2的病种占比,三、四级手术例数占比等均稳步增长,平均住院日进一步缩短到6.2天,医联体建设在此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缓解“医院负荷重”的堵点。
“‘嘉一医联体’建设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汤焕亮表示,期待未来能在更高层面上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医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全面实现以医联体之“通”,解百姓看病之“痛”。
刊载:南湖晚报作者:施 兰宣传中心编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