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有这样一个医生,逛街买菜都会被病人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uifashion.com/lehuo/baike/20210321/821.html

无论天多黑,无论路多远

无论上班与下班

医院还是家里

哪里有病痛哪里就是他的诊所

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点击视频

一起来了解他的平凡事迹!

年,他的门诊就诊量1.8万人次,住院中医会诊2千人次。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崇高的职业操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先后收到病人锦旗二十多面。他曾多次荣获县级和市级“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中医突出贡献奖”“襄阳市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现任保康县寺坪中心卫生院门诊内儿科医师的黄德东。

黄德东,男,汉族,大专学历。年11月出生,年9月参加工作,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保康县寺坪中心卫生院门诊内儿科医师。

三十年来,黄德东扎根于寺坪这片乡村大地,始终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耐心服务,被乡亲们称作新时代的“赤脚医生”。

黄德东进村入户为群众看病

他用“赤脚”走出“赤心”

三十年前保康县寺坪镇,大山环绕,河水湍急,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就医条件差。出生在这里的黄德东,打小就看到父老乡亲就医不便,便萌生了学医的志向,长大后如愿以偿的上了保康卫校。年9月,黄德东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被分配到庹家村卫生所工作。

庹家卫生所地处更加偏僻,离黄德东的家也很远,他没有抱怨,而是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了从医的工作岗位。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乡亲们的不易,对待乡亲们总是非常地热心。有个冬夜,黄德东接到一个急救电话,南河对岸的3组村民马应恒突患急性胃肠炎,肚子疼得快要晕过去了。黄德东听后立马起身背起药箱出发了。到了南河岸边,夜色已深,船民们都收船回家了。黄德东想着病人的病情不能耽误,心急如焚,就自己淌着河水过河。到了河中央,河水越来越深,他担心打湿了药箱的药,赶快用双手托起药箱。冰冷刺骨的河水很快没过他的腰,没过他的肩,他冷得真打哆嗦,脚下一滑,差点摔倒。但他咬紧牙关,紧紧地托住手里的药箱,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安全的到达,病人在等着我!半个小时后,当黄德东出现在马应恒的家门口时,马应恒的一家看着湿透了衣服的黄德东,激动地说,这么冷的天你还会淌着水来,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有一个叫肖选福的病人住在离卫生室50里外的山沟上,因脊柱受伤至双下肢瘫痪长期卧床并发褥疮感染了,家人下午快5点时找到黄德东,要他去出诊。眼看着天色已晚,黄德东二话没说,背着药箱就走。走进山沟,天全黑了,伸手不见五指,黄德东点燃火把,借着火把时明时暗的光亮,穿过小溪边的乱石和草丛,急急的往肖选福家里赶。快9点时到了肖选福家里,顾不上自己又累又饿,赶快去处置病人的患处.一进屋一股恶臭扑鼻而来,病人的家人都忍不住臭味的刺激,捂鼻跑向了室外。黄德东依然平静地走近病人,打开药箱,为病人清创敷药止痛。病人流着泪哽咽着说,你真是活菩萨啊!

年,因黄德东表现出色,被调到台口管理区卫生所任所长。台口卫生所一共有三个医生,房子破得快倒了,没有厨房,甚至没有厕所,职工的工资已有半年未发。黄德东仍然没有抱怨,而是反复思索怎么把卫生所管理好?怎样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他带领职工修房子,种草药,盖厨房、建厕所,引导职工们学业务,提高服务水平。慢慢地,来看病的乡亲们多了,职工的工作劲头也大了。

病人的信任,乡亲们的鼓励,让黄德东更加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更加地热爱这一方水土,他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上。一年四季,他笑容满面的奔走在去各个患者家的路上,陪着患者度过了春夏秋冬,用双脚丈量着行医的道路,用大爱点燃了患者的希望。每年大年三十早上他在家人的催促下,从台口回家陪家人吃个团年饭,初一又回到台口。有时候遇到急诊了,就算过年也不能赶回家。有年大年三十的中午,黄德东收拾好东西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了,突然接到消息说,有人自服敌敌畏中毒,命在旦夕。黄德东赶紧返回卫生所,收拾漏斗洗胃管及解毒药,飞奔到到病人家中,给病人进行洗胃等一系列急救,大年夜守在病人的床前一夜没有合眼,直到病人第二天苏醒过来。后来连续5天,黄德东每天都去病人家中观察病人病情进展,并开导病人的思想,直到病人完全脱离危险期。病人痊愈后,非常感激黄德东,拎了自家的鸡去感谢,黄德东不收。病人眼泪汪汪的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这只是点小心意。黄德东还是坚决的拒绝了。直到现在,病人一提起黄德东,都要禁不住的念叨着,黄德东是个好医生啊。

黄德东在群众家中走访义诊

他用“赤脚”走出“赤诚”

在一次次的行医中,黄德东越来越感觉到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卫生所是把守疾病的第一道大门,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就会延误病情。如果是传染病却诊断为普通疾病,没有做好有效预防,就会导致传染病流行,让更多的人遭殃。作为基层医生,不仅要有细心的服务,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于是黄德东白天工作,晚上就着一盏煤油灯阅读古今中外医学经典,光学习笔记就记了几大本。工作之余,他还带领同事挖出荒地,种上药草,观察研究中药药性。有时听到人说哪个地方有名老中医时,他不远千里前去拜师学艺,并收集整理中医古方。只要有机会,就主动参加各种医学培训,不断增加知识量,再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治疗效果。寺坪镇蒋峪村卢大芝患荨麻疹反复发作十六余年,医院治疗,虽然病情当时得以缓解,却一直没能痊愈,一旦遇到冷风、冷水、青草等寒性物质,病情又会复发。为此,她十分苦恼,情绪也非常低落,精神几乎快崩溃。卢大芝听人介绍黄德东医术高明,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他。黄德东细心的为她检查,拿脉问诊,用药施治,不仅很快止住了症状,还至今未再复发。卢大芝逢人便夸黄医生医术高超,还为黄德东送来了一枚“医务高尚、技术高超”的锦旗。

简家坪村的汪正华患了神经错乱,家里人信迷信,请阴阳仙烧香祷告。黄德东知道后,主动到他家里宣传科学的医学知识,并免费为他用看病送药。还常抽出时间去汪家为汪正华扎针灸,督促他喝药,陪他聊天散心。一年后,汪正华的病彻底好了,到现在都没有发作过。

每到春秋传染病易流行的季节,黄德东会亲手熬制预防流感、腮腺炎的中药,送到学校里让孩子们喝。他还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顺口溜教给乡亲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黄德东在群众家中走访义诊

他用“赤脚”走出“赤爱”

年,因台口村被划为水库区,需要拆迁,黄德东调到了寺坪镇卫生院门诊内儿科。卫生院早上上班时间定的是八点钟,但黄德东为了让乡亲们早看早回,把他的门诊时间定为七点半。就是这样,还不到七点,他就坐在内儿科诊室了,他这一坐,就几乎是坐一上午“动不了”,来找他的病人“里三层外三层”把诊室里外围得水泄不透。但无论怎样繁忙,他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无论贫穷富贵、邋遢整洁,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乡下的病人他更是体贴细心,他会与其他科室做好沟通协调,尽量让病人当天能做完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治疗,不让病人多跑一步路、多耽误一分钟、多花一分冤枉钱。有时,他还会主动留下病人的电话,方便及时跟进了解病情,检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经常是下班的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了,他还在诊室忙禄着,一直到所有的等待的病人都诊治完毕了,他才踏着月光回家。

黄德东衣着朴素,身上却随时带着他心爱的三件宝贝: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家中,还是节假日走亲访友,只要有人找到他,只要有人需要他的帮助,哪怕他再忙,他马上放下手里的活为病人施治。他也一直保持着在台村卫生所的习惯,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就走村入户出诊看病。

寺坪镇山大坡陡,河沟纵横,乡亲们住的分散,这个山头一家,那个山沟两家,出行十分不便。黄德东出诊时,尽量把箱子里多装点药,口袋里再多提点,让乡亲们少跑路。他挨家逐户的去看望老慢病患者,药发完了,他就先对症开好处方,回到卫生院后,再逐一配好药托人带给患者。如果万一找不到带药的人,他就骑上自己的摩托,送到村里。每年的农忙时节,在田间地头,在山坡岭地,都会看到黄德东的身影,他为劳作的乡亲们看病,扎针灸,拔火罐,治疗面瘫、闪腰已是常事。

他热心的服务,过硬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称赞,黄德东的名字被父老乡亲们广为流传。在寺坪镇,很多人不知道镇书记、镇长的名字,但是都知道黄德东,都能说出黄德东的名字,连许多小孩子都知道寺坪有个医生名叫黄德东。房县、谷城等不少外地病人也慕名而来了。黄德东成了寺坪的名人,逛街、买菜经常会被病人拦着问诊,有的病人还找到了他家里看病,但他从来没有烦过。

随着他的名气加大,有外地医疗单位承诺开出高薪想“挖走他”,面对高薪的诱惑,很多人都以为黄德东会远走。因为他的家并不富裕,年他的妻子患脑膜瘤,做了手术及放疗,又年患lga肾病需长年服药。的确,黄德东也想让家人过上安逸的物质生活,但是,当他看到排着长队等他看病的乡亲们时,当他看到乡亲们一双双企盼的眼睛时,他想到了他小时候学医的初心,他坚定的谢绝了外地医疗单位的高薪聘请,有人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根在这里。”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三十年精诚不倦,三十年矢志不渝。黄德东以心为灯,走在田间地头,甘作乡亲们的健康守护天使,他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赤脚医生”。

(来源:保康县卫计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lxnml/6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