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国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三)桥小脑角区,欢迎阅读、分享!
其一,乙状窦后入路(theretrosigmoidapproach)。阅读RicardoRamina主编的《Samii’sEssentialsinNeurosurgery》,当笔者读到Chapter14RetrosigmoidApproachtothePosteriorandMiddleFossae时,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其标题已明确表明乙状窦后入路可以抵达中颅窝。从标题析出要学习的知识亮点,即乙状窦后入路如何抵达中颅窝。
在本章中作者MarcosTatagiba,谈及通过乙状窦后-道上硬膜内入路,Retrosigmoidsuprameatalintraduralapproach(RISA),可以从后颅窝扩展至中颅窝,处理三叉神经鞘瘤、岩斜脑膜瘤等。
在《神外资讯》笔者的专栏中,曾有文献PPTRetrosigmoidApproach。在这个PPT中,笔者曾谈及乙状窦后入路的扩展内容,如Samii教授的乙状窦后-道上入路(Retrosigmoidsuprameatalapproach)、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Retrosigmoid-transtentorialapproach),Rhoton教授的乙状窦后-道上入路解剖(Suprameatalextensionoftheretrosigmoidapproach),以及Lawton教授的theextendedretrosigmoidapproach等。
围绕中颅窝及后颅窝沟通病变(尤其是岩斜病变)的手术入路探索,不同地域的学术团体,呈现出不同的探索兴趣。
笔者认为,日本颅底学术团体,如Hakuba教授的扩大中颅窝底入路(Extendedmiddlefossaapproach)、Kawase教授的岩前入路(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是沿着从中颅窝向后颅窝扩展的道路进行探索;而欧洲颅底学术团体,如Samii教授的乙状窦后-道上入路(Retrosigmoidsuprameatalapproach)、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Retrosigmoid-transtentorialapproach)以及乙状窦后-颞下经天幕联合入路(Combinedretrosigmoid–subtemporal-transtentorialapproach),则是沿着从后颅窝向中颅窝扩展的道路进行探索。
殊途同归,叹学术之多元!无论是运用日本学者的入路,还是运用欧洲学者的入路,均可实现合适病变的切除。承认、理解并尊重学术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学科“兼容并包”之精神!
乙状窦后入路扩展至病变的中颅窝部分切除,已被广大同道接受、理解并应用。
那么,乙状窦后入路扩展至病变的延颈部分切除,又如何呢?随着器械改进、内镜技术联合使用等,既往施行远外侧入路切除的病变,是否可以考虑使用乙状窦后入路呢?
笔者认为,乙状窦后入路的扩展应用研究,未来之研究方向,不再是“上、外”方向,而是“下、内”方向。这体现着颅底外科发展的新动向,简约精神,选择合适的病变,应用相对简单、更微创的手术入路。
其二,经迷路入路(thetranslabyrinthineapproach)、迷路后入路(RetrolabyrinthineApproach)、经耳蜗入路(TranscochlearApproach)。根据Samii教授主编的《SurgeryofCerebellopontineLesions》,经迷路入路适用于:不考虑听力保留的患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House教授,对经迷路入路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做出巨大贡献。
恰如书中所述:
ThetranslabyrinthineapproachwasrefinedandpopularizedbyWFHouseandWEHitselbergerintheearlys.Theapproachisperformedusuallybyateamofneurotologist(translabyrinthinetemporalbonedissection)andneurosurgeon(microsurgicaltumorremoval).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时,便已有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的典型范例。经迷路入路,由神经耳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完成。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这样想来,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强调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MDT),是重温传统,是传承传统,是发扬传统。
经迷路入路,主要包含两大手术步骤:乳突切除与迷路切除(MastoidectomyandLabyrinthectomy)。迷路入路,无疑需要耗时的骨质磨除。
笔者认为,技术的需要,催生着大师的诞生。House教授因磨钻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闻名于世。研究磨钻的使用历史,用此器械维度看颅底外科发展史,曾在笔者专栏《颅底外科学习感悟系列》谈及。
相关链接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一)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二)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三)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四)--世界脑膜瘤大会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五):吴斌教授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六):垂体疾病外科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七):经典的力量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八):砥砺前行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九):学海无涯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十):终极之问
颅底外科学习感悟(十一):光荣绽放
为减少骨质磨除,为降低面神经损伤,迷路后入路,应时而生。但迷路后入路,在显露桥小脑角区前部及岩斜区方面,不及经迷路入路。
先有经迷路入路,后有迷路后入路,这是符合逻辑的。
经迷路入路向前内扩展,便是经耳蜗入路。此入路需要使用面神经移位技术(ItrequiresdivisionoftheGSPN,transpositionofthefacialnerve,andresectionofthecochlea.)
颅底外科有许多“移位”技术,如椎动脉移位、面神经移位等。学习面神经移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