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原发性脑瘤的发病率为7.5~12.5/10万人,占全身各部位肿瘤的1.8%,儿童脑瘤占全身各部位肿瘤的7%左右。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发病较多,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平均年死亡率约为3/10万人。成人与儿童在好发部位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儿童以小脑幕下的肿瘤多见,成人则以小脑幕上的肿瘤多见。儿童以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为好发类型;成年人则多为大脑的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及听神经瘤等。
胶质细胞瘤在颅内肿瘤中最为多见,约占40.9%。在各年龄及脑各部位均可发生,但各类型胶质细胞瘤又各有其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人的大脑,髓母细胞瘤几乎均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脑蚓部。各类型的胶质细胞瘤虽都可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部症状,但一般病程发展较快,各有其临床特点。可根据其生物学的特性及临床特点,进行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针,并估计其预后情况。
对胶质细胞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应采用综合疗法。对术前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者,应给予脱水药物治疗。晚期昏迷有脑疝表现者,除给予脱水治疗外,应行紧急手术处理。小脑或脑室肿瘤,脑室大多明显扩大,及时做脑室穿刺放液可临时解除危险。穿刺后可做持续脑室外引流,待2~3日病情稳定后再作脑室X线造影等检查及手术治疗。大脑半球肿瘤,由于脑室不大,脑室穿刺引流不能使症状有明显缓解,给予脱水治疗后应立即行造影检查及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争取早期进行,以免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难以恢复,并增加手术困难。较良性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早期肿瘤较小而局限时,可沿肿瘤周围在脑组织内进行剥离切除,肿瘤位于脑次要部位如额叶前部、颞叶前部或顶枕叶等可做脑叶切除术。如果肿瘤范围较小或邻近运动区、言语区、脑干等重要部位,在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条件下,做肿瘤的大部切除术,有时需同时切除额极或颞极行内减压术。中央回肿瘤尚无明显偏瘫者,可不切除肿瘤,仅做颞肌下减压术。丘脑部肿瘤压迫第三脑室造成脑脊液循环梗阻时,可做侧脑室枕大池捷径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由于胶质细胞瘤大多浸润性生长而不能全部切除肿瘤以达到根治,故应配合放疗、化疗、中药及免疫疗法等,争取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脑垂体瘤系脑瘤中的一种,而脑垂体瘤则以垂体腺瘤多见。垂体腺瘤的发病率约占脑瘤的10%,在尸检做垂体连续切片中可发现有20%~25%的亚临床垂体微腺瘤,以良性者占大多数。垂体腺瘤则以成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31~40岁之间,21~30岁、41~50岁2组次之。病因至今不明,实验动物经雌激素的长期处理,可引起垂体前叶的细胞增生,以至发生肿瘤。据报道,中国地鼠注射雌激素后,可诱发嫌色性腺瘤。此外,在激素处理的地鼠中,垂体前叶细胞经过鳞状化生,可看到有类似颅咽管瘤结构的形式。至于在人类发病的病因,至今还不清楚。近年来由于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放射免疫测定及免疫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放射检查仪器的不断改进,电显微镜的普及应用,以及广泛开展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微腺瘤等,使诊治垂体腺瘤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颅内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其因瘤体占位所致损害后果是相同的。
1.一般症状
(1)头痛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压迫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受到刺激牵拉所致。见于大多数患者,为早期症状,随肿瘤发展而加重。
(2)呕吐多由于颅内压增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每于头痛重时并发呕吐,常呈喷射状。小儿后颅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且频繁,易误为肠胃疾患。
(3)视觉障碍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改变,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日久皆可致视神经萎缩而影响视力,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产生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原因是颅内压增高,使视神经周围淋巴鞘内淋巴液回流受限,以及眼静脉压增高,静脉淤血所致。此外,还可有头晕、复视、精神症状、癫痫发作、颈项强直、角膜反射减退,及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2.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亦称定位症状,由于胶质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产生的局部症状亦异。临床可根据其表现,结合其他检查以判断肿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破坏脑组织或颅神经的结果,具有定位价值。但以发病初期出现者最有诊断意义。在晚期,由于其他部位的脑组织及颅神经受压迫、水肿及牵扯等间接影响,而出现一些肿瘤的邻近症状和远隔症状。前者是因肿瘤附近的脑或颅神经功能受损所致。如小脑肿瘤出现桥脑、延髓症状;颞叶肿瘤出现第Ⅲ、Ⅳ颅神经障碍;外侧裂肿瘤出现偏瘫等。以上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压迫、脑组织移位或脑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远隔症状是肿瘤远隔部位的脑神经功能障碍,如颅后窝肿瘤,因脑积水影响额、颞、顶叶,可出现视、听幻觉或局限性癫痫。又如颅内压增高时,由于第三脑室扩大亦可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蝶鞍扩大等。
脑瘤由于其种类及部位不相同,表现亦各不同,病因病机亦不相同。一般来说,中医常有以下几种说法:①寒气客于经脉,气血郁结,肿大成积;②脾肾阳虚,清阳不升,痰湿内生,痰阻经络,痰迷脑窍;③肝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睛吊复视,抽搐震颤;④邪毒内侵,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成为湿毒瘀毒。故脑瘤的内因,有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外因为寒气,邪毒入侵,及痰湿、瘀毒所致。
西医认为,脑瘤的病理学分类很复杂,组织发生来源不同:有由神经胶质成分发生的;有由脑脊膜成分发生的;有由脑脊髓神经及其神经鞘发生的;有由颅内器官发生的(如垂体瘤);有由血管成分发生的;还有由胚胎残余和异位组织发生的。此外,还有颅外肿瘤侵入颅内,或肺癌、绒毛膜上皮癌等导致的脑转移等。
脑瘤如胶质瘤,无论是良性或恶性多呈浸润性生长,所以肿瘤切除后复发率较高,且恶性程度较手术前更高。另一类非浸润性生长,如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多属良性。由于脑内无淋巴结构,瘤细胞不易侵蚀破坏血管,在其他器官内亦无生长适应能力,因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
脑瘤的症状因部位不同、性质不同而各有异。临床可分的类型较多,但以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较多,其中以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为主,转移癌亦多见,痰湿阻络亦见于胶质瘤、脑膜瘤及转移癌。
治疗脑瘤的基本方为伟达11号方:夏枯草30g,胆南星10g,白附子6g,半夏10g,天麻10g,白僵蚕10g,地龙10g,全蝎3g,钩藤10g,蜈蚣3条,生牡蛎30g,石决明30g,白芷10g,石菖蒲10g,川芎10g·。
辨证分型如下: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失眠健忘,烦躁易怒,咽干颧红,大便干燥。重则肝风内动,抽搐震颤,舌强失语,昏迷项强,斜视上吊,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辨证:瘀毒互结,肝风内动。
治则:化瘀解毒,镇肝熄风。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伟达11号方加生熟地黄各10g,山茱萸15g,山药10g,泽泻10g,云茯苓10g,菊花10g,怀牛膝10g,白芍15g,玄参15g,枸杞子12g,生龟板20g,女贞子15g,生赭石20g。
按语:伟达11号方熄风祛痰、通经活络、消瘤化瘀,加女贞子、白芍、玄参以滋阴敛阳;怀牛膝、钩藤、生牡蛎、生龟板、生赭石以潜阳熄风。在上方中尚可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以加强熄风镇肝之效。
2.脾肾阳虚型
主证: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不举,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多饮多尿,肌肤萎软,头晕头痛,目眩耳聋,视力障碍等,舌淡苔白润,脉细弱无力。此型多见于鞍部肿瘤、颅咽管瘤及垂体瘤。
辨证:瘀毒互结,脾肾阳虚。
治则:化瘀解毒,温补脾肾。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灵芝益气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伟达11号方加红参6g,鹿茸3g,熟地黄15g,淮山药30g,当归10g,远志10g,补骨脂15g,。
按语:以伟达11号方加温肾补脑,益精填髓之红参,可软坚散结,温补脾肾,达到抗肿瘤之目的。
3.痰湿内阻型
主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谵妄神昏,舌强不语,喉中痰鸣,咳嗽痰多,身重倦怠,舌胖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瘀毒互结,痰湿阻络。
治则:化瘀解毒,祛痰通络。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汤药:伟达11号方加陈皮10g,威灵仙30g,云苓10g,枳实10g,苍、白术各10g,郁金10g,竹茹10g,瓜蒌30g,猪苓30g。
按语:以伟达11号方合涤痰汤加减,用半夏、陈皮、苍术、白术、云苓健脾燥湿;威灵仙、胆南星、青礞石、瓜蒌祛痰通络;竹茹和胃;枳实下气,气顺而痰降;菖蒲、郁金开窍醒脑;猪苓利湿。如病情较重,可投牛黄清心丸镇惊安神,化痰熄风。
4.肝胆实热型
主证:头痛头胀、如锥如裂,喷射呕吐,面红耳赤,口苦尿黄,便干燥结,唇暗色紫,月经不调,舌暗红或绛红,苔黄或白,脉弦数。
辨证:瘀毒互结,肝胆郁热。
治则:化瘀解毒,清热泻火。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汤药:伟达11号方加生地黄20g,赤芍药10g,龙胆草10g,黄芩10g,泽泻15g,木通10g,牛膝15g,栀子10g,当归10g,野菊花50g,车前草30g。
按语:以伟达11号方加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野菊花泻肝清火,解毒泻热;生地黄、泽泻、木通、牛膝、车前草导火下行;赤芍药、当归活血化瘀。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脑瘤常合并多种症状。气滞血瘀者加桃仁、赤芍药、水蛭、虻虫;神志不清者应加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抽搐震颤者加全蝎、蜈蚣、钩藤、天麻、僵蚕、晚蚕砂;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芒硝、郁李仁、番泻叶。
脑瘤良性病例,手术切除可治愈。如属恶性,则手术常取之不尽,易于复发,故手术后要结合放疗、化疗及中药治疗等。以伟达11号方为基础加减,有熄风祛痰、通经活络之功,消瘤化瘀之效。如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需要同时进行脱水或减压治疗,通过减压术来缓解颅内压力增高,争取时间以进行其他方法治疗。
放疗常在以下情况应用:
(1)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的胶质瘤,在手术后可辅以放疗,能延迟复发,延长生存期。
(2)对一些不能手术的肿瘤,如脑干或重要功能区的肿瘤,放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3)对放射线敏感的脑瘤,如髓母细胞瘤,放疗效果较手术为佳。
(4)垂体癌、松果体瘤可施以放疗。
(5)对放射线敏感的脑转移癌,如来自肺部的小细胞未分化癌,放疗可控制病情,获得缓解。脑部放疗时应配合中药治疗,以和胃降逆、益气养阴、健脾利水为主,可减轻放疗毒副反应。
化疗药物对脑瘤有一定作用,近年来,广泛采用卡氮芥(BCNU)和环己亚硝脲(CCNU),对增殖细胞各期均有作用。由于其具有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及脑脊液的特点,故对脑瘤有效。单用卡氮芥的有效率为31%~57%,环己亚硝脲的作用与卡氮芥大致相同,但可以口服,对造血功能有明显的延迟性抑制作用。要低温贮运。卡氮芥常用剂量是m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连续2~3天为一疗程;环己亚硝脲口服每次80mg,连续服用两天为一疗程。用药后4~6周如血象正常,可行第二疗程(只用一种药)。其他抗肿瘤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消瘤芥、氨甲蝶呤、长春新碱、皮质激素等,亦均有一定疗效。化疗期间仍应配合中药,以减轻毒副反应,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放、化疗时配用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灵芝益气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均可减轻放、化疗之副作用,提高疗效。
例一陈某,女,33岁。患者于年因突然晕厥,某医院诊断为颅脑肿瘤,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不显。于年进行第二次手术并放疗,症状改善甚微。年5月6日,因症状加重,在军区总院CT检查(),诊断:①左额叶皮层区一高度强化结节约2.5cm大小;②左额叶片软化灶。于年元月3日慕名来院求诊。症见:四肢麻木,疲乏无力,时常抽搐,头晕目眩,耳胀耳鸣,头痛剧烈,甚则呕吐,舌苔黄,质深红,脉弦数。中医辨证:瘀毒蕴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宜:化瘀解毒,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方药:①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口服。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饭后口服。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4次,口服。②汤药以伟达11号方加牛膝10g,杜仲10g,桑寄生12g,茯苓10g,龙骨30g,益母草12g。每日1剂,分2次煎服,以上各药连服1个月。
二诊(同年2月2日):上药服完1个月即1疗程,病情已趋稳定,头痛、呕吐、肢麻、肢颤等诸症已大减,舌苔淡黄,质红,脉弦。效不更方,以上方药续服3个月。
三诊(同年10月3日):服药三疗程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饱满,人若常人,并能从事工作,再次复查未见病灶,唯觉口干,腰酸,其余正常,苔薄白,质淡红,脉弦。此为久病导致肝肾阴亏,治用仙鹤益寿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饭前、睡前口服,以巩固疗效,使其完全康复。
例二方某,女,33岁,建筑师。年9月,医院CT及MRI诊断为脑右额叶胶质瘤。肿瘤大小约55cm×4.5cm×5cm,穿刺活检报告:脑胶质瘤Ⅱ期。因手术难度极大,术后复发率高,医院慎于手术,病人经反复考虑,终于放弃手术治疗,于年7月3日来院请郑教授会诊。症见:头痛头胀,如锥如裂,喷射呕吐,视力模糊,时常晕厥、肢体抽搐,面红耳赤,口苦尿黄,便干燥结,舌暗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肝胆郁热,瘀毒内结。宜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处方:①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5片,每日3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日3次。②汤药:伟达11号方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生地黄20g,赤芍药10g,黄芩10g,泽泻15g,木通10g,牛膝15g,栀子10g,当归10g,夏枯草20g,胆南星10g,全蝎3g,钩藤10g,野菊花50g,车前草30g,麦门冬15g,黄精15g,王不留行9g,生山楂12g,鸡内金12g。治疗一月余,同时配合化疗,上述症状开始减轻。继续服药后,视力恢复,未再出现晕厥及肢体抽搐。效不更方,继续服用。患者继续服用上方半年,至今,全身情况良好,年1月复查,CT示:脑水肿消退,占位效应明显减轻,已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方女士现正撰写个人抗癌经历《重生》,以激励更多患者勇敢面对生活。
附: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的部位和大小。最常见的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其受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该部神经支配部位的功能。X线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治疗多用手术切除肿瘤辅以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脊髓瘤属于“风痱”、“瘫痪”、“痿痹”之范畴。治疗时应根据受累部位辨证用药。病在上焦者,多属肺热,宜清热解毒,养阴清肺;病在中焦者,多属中气虚损,宜补中益气;病在下焦者,多属肝肾两虚,宜滋补肝肾。因脊髓肿瘤多有血瘀不通,所以应给予活血化瘀,疏通血脉,贯通上下之方药,以调理三焦,消除壅滞,结合滋养元气之品,以恢复气血,濡养全身。
主证:腰椎疼痛,下肢麻木,行路困难,尿失禁,或脊髓肿瘤手术不能切除,瘘管溢液不断。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日4次,每次4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4次,每次5粒。天黄癀丸,每次1g,每日3次。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痛立停胶囊,每日4次,每次6粒。
汤药:鹿角胶、制乳香、制没药各9g,当归、黄芪、杜仲、金银花各30g,细辛1.5g。另每天用艾叶30g,防风、荆芥、白芷、枯矾各9g,煎水洗患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
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
副主编:
郑东英郭凤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