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什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硬膜下血肿的时间划分

硬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外伤后3d内)、亚急性(3~21d)、慢性(21d后),与无外伤史的病例根据症状总时间进行划分。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什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年龄65岁以下的患者发病率近3.4/10万,而65岁以上者为8/10万~58/10万。

此外,长期使用抗凝药的患者,例如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高于未服用抗凝药的患者。

近几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性别比例也逐年发生变化,老年女性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出血是从哪儿来的?

近年来的各项研究表明,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炎症血管生成性疾病,通常由急性硬膜下血肿发展而来,其起因是轻微或中度创伤引起的血管撕裂或动脉破裂出血。

随后的炎症以及血肿外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反复再出血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脆弱的新生血管和不成熟血管的破裂导致血肿反复出血,增加膜的外渗,使慢性硬膜下血肿逐渐增大。

怎么治疗这种疾病?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应追溯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阿托伐他汀已经被证明不仅是局部炎症抑制剂,而且是血管生成成熟剂。基于类似的机制,通过阿托伐他汀治疗硬膜下血肿的大鼠模型,发现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增加血管生成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这可能增强血管成熟。因此,阿托伐他汀除了降脂和降胆固醇外,还具有炎症控制和血管生成成熟作用,被推荐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6个月,可加速血肿吸收,降低钻孔引流的风险。此外,阿托伐他汀不仅用于保守治疗,而且还用作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后复发的风险或延长复发的时间。根据目前公布的研究数据,阿托伐他汀已显示其临床优势,可能会加速血肿吸收,降低复发率,减少钻孔引流的需要。然而,目前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临床背景下使用阿托伐他汀应谨慎对待。

为什么要选择手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传统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包括钻孔冲洗引流术、硬通道引流术、开颅手术和内镜手术等。尽管手术可较快缓解患者症状,但仍有5%~30%较高的复发率,且存在血肿清除不彻底、术后颅内积气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

此外,研究发现,一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倾向于恶化加重,并需要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钻孔引流治疗。

手术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单独的临床症状很难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才能确诊。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钻孔引流为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以其方便、安全和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的首选,但该病的术后病死率与致残率仍可分别达到0~32%与3%~12%,术后复发率为0.36%~33.3%,而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体弱多病(基础疾病较多),围手术期常常出现气颅、颅内感染、癫痫、脑脊液漏、肺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术后易并发感染、肺水肿、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不全,其病死率可高达32%。

对于血肿量大、中线结构偏移明显的患者,诊断明确后仍应尽早手术治疗。钻颅冲洗术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甚至可在局麻下操作。但手术无法全程在直视下进行,置入硅胶管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盲目的,在骨孔以外的区域完全凭手术者的手感,并且血肿腔分隔的存在可能阻挡软性硅胶管对分隔后方血肿的清除与冲洗,并可能改变硅胶管行进方向而残留较大血肿,导致手术后血肿复发率较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我的个人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的病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a.com/lxnml/2414.html